夏天是馬祖各種螺貝類盛產的季節。在退潮的礫石、岩縫有許多如淡菜、龜足(筆架)、珠螺、笠螺、鐘螺、蠑螺、石蚵、藤壺等海洋生物,海岸豐富多樣的潮間帶生態,常常讓馬祖人自誇「我家的冰箱就在海邊」。潮間帶雖是人們最容易親近、直接觀察及欣賞海洋生物的地方,但也是最容易受到人為活動所干擾的區域。近年來,馬祖各島潮間帶的螺貝數量明顯在減少,唯有避免過度採集才不會導致資源枯竭。
潮間帶是指海邊從高潮線到低潮線之間的海陸交界區域,隨著海岸地形不同及潮汐大小的影響,潮間帶的寬度可從幾公尺到幾百公尺。潮間帶占全球海洋面積很小,但因為溫度、鹽度、溶氧、PH、光照、水分、底質、養分、污染物質等環境因子變化大,以及受到浪濤不停的沖刷,也孕育了不少能適應生活在這種變化劇烈環境中的經濟性海藻及魚蝦貝介類,成為沿岸採捕漁業的重要對象。
小琉球為台灣群島中唯一的珊瑚礁島,自然風景優美、珊瑚礁海岸地形遍布,也孕藏多樣且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隨著民宿業發展,「生態觀光」也迅速成為島上的重要經濟來源。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海洋生物資源與觀光產業朝逆向關係發展。小琉球潮間帶生物大量死亡,屏東縣政府不得不積極面對以取得觀光發展與生態保育的平衡,採取限制遊客人數、踩踏範圍等措施管理。
潮間帶是先民最早捕撈海洋生物的地點,捕撈方式很傳統,故不會有過度捕撈的問題。近年來,隨著海洋遊憩活動的方興未艾,藉由漁村的轉型,休閒漁業也逐漸取代勞力密集的漁撈產業。一般遊客可到海邊去欣賞海景、吹海風或是玩水、釣魚、潛水乃至沙雕或音樂季等等。這些生態旅遊的活動,也為當地漁村或社區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對馬祖居民而言,海邊是生活空間中的一部分。潮間帶蘊藏著眾多的資源,長期以來,居民對潮間帶利用,是一項生計工作,亦是娛樂排遣時間的生活模式。但近年來,馬祖列島的海洋資源已大幅銳減,網目過小的圍網、過度的撿撈、大陸漁船非法的漁撈方式、漂流不散的垃圾、公共設施的建設、觀光事業帶來的影響等種種原因,都已嚴重衝擊馬祖列島海岸潮間帶生態。
一網打盡與網開一面之間的差別是很大的,尤其馬祖觀光客越來越多,餐廳一家一家開,龜爪、岩螺、花蛤、蠑螺等潮間帶生物的需求量只會增不會減,這是一種令人擔憂的惡性循環,長居馬祖的民眾必須深刻體認到只有關心海洋、愛護海洋,才能讓漁業資源永續利用,並持續享受海洋所帶來的恩澤。
潮間帶繽紛多彩的生物資源,豐富了馬祖當地的美食文化,改善了當地的漁民生計,但是這些上天賜給我們的寶物,如果沒有對牠們的生存環境深切的加以瞭解,並訂定一套永續發展的繁衍與利用的計畫,便毫無節制的捕捉,終有一天,這些上天的珍寶也有耗盡的一天。
社論/用心維護潮間帶的生命力與精彩
- 202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