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利署支持下,馬祖的東莒島及北竿島都分別引進一部海水淡化機組,去年初東莒缺水問題讓政府及民眾都感受到水資源的重要性,未雨綢繆是現階段馬祖水資源開發重要思考方向。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旱澇分明現象,馬祖地處偏遠運水不易,海水淡化是現階段唯一可解決枯水期用水問題的良方,超前部署才能免於日後的手忙腳亂。
去年東莒島嚴重缺水大家還記憶猶新,當時因為島上無海水淡化廠可用,水廠啟動運水機制,但終究不能全面穩定島上供水,直至6月緊急由水利署運來海淡機組後才讓島上供水正常。今年春雨豐沛,各島的水庫都近滿水位狀態,但這種情況不是年年有,尤其是全球氣候變遷已成常態,世界各地都面臨旱澇分明的局面,水資源的開發與運用甚至提升至國安層級,更是大國競爭的戰略思考之一,馬祖要穩定發展,正常的水電供應是重中之重。
馬祖地小島散又地形陡峭,光靠水庫蓄水來解決民生用水已不足夠,特別是以觀光立縣為縣政目標之後,用水量隨著遊客增加是必然趨勢,我們不能等到沒水時才著手開發水資源,各島自來水供應的超前部署更顯重要。現階段地區各島都已完成海水淡化廠設備,但早期規劃產水能量是否能滿足未來需求是必須重新檢討的,包括南竿、北竿、東引等地都陸續啟動備援機組建置計畫,這對穩定供水產生實質助益。因應水資源缺乏的困境,馬祖各島的水源開發更要設法全方位進行,包括水庫的蓄水量、自來水管路的防漏、截流系統的妥善率、海淡機組的擴充等都應納入超前部署的範圍。
政府自84年起陸續於澎湖、金門、馬祖地區興建海水淡化廠,以解決離島地區枯水期軍民缺水問題,但離島海淡廠均為小型廠,無法達到一定經濟規模,造水的單位成本相對高。根據水利署分析,台灣本島海水淡化單位建廠成本(不含土地、輸水管線、回饋補償)新台幣50,000元/噸;單位造水成本(含建廠、土地、管線、營運、 回饋、設備更新,20年壽命計)約新台幣30至40元/噸。而馬祖因處離島,建廠加上造水每噸自來水成本約80元甚至更高,因此在打開水龍頭時當思滴滴皆辛苦。
追求供水穩定目標,水資源開發就要未雨綢繆,各項水資源建設規劃也要因地制宜、超前部署,在沒有適當地點可興建水庫之時,穩定供水只能期待海水淡化,同時也要落實開源節流政策。
社論/水資源開發要超前部署
- 202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