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是最大的服務業,民眾感受到的服務,是民眾對政府施政滿意最直接的指標,而提供服務的單位,在思維上,不僅要知道如何做好為民服務工作,還要從觀念上知道為什麼要做好為民服務工作,更需要知道如何展現機關的服務成果。隨著社會環境、民眾生活型態及對政府的要求急遽變遷,各級政府單位行政效率及服務品質,要如何超越現階段作法,已成為各機關最首要也最具挑戰任務。
當政府的治理表現與民眾期待二者間的落差愈大時,人們愈不容易信任政府;也由於民間社會對於公部門的信任不足,公部門規劃推動的改善方案也經常遭受質疑和挑戰,甚或為反對而反對,導致政策溝通失靈、執行不順,增加了許多無謂的治理成本。
近年來隨著資通訊科技應用環境成熟及民間參與公共事務量能提升,民眾對公共服務提供的效率及品質有更高的期待,需求亦更多元。政府部門推行政策的過程中,必須注重所產出的政策能否符合民眾的願望,並且有效地將民眾的需求及意願轉變成具體的決策與作為,對民眾的各種基本需要,作合理公平分配,達成高品質的為民服務,從而獲得民眾對政府更高度的支持,建構優質化的全能政府。
政府在傾聽民眾聲音的過程中,應提供發表意見的多元管道和交流平台,並以求新求變及主動出擊之精神,來簡化各項服務流程,並以同理心、視民如親般站在民眾立場來思考便民服務措施,在第一時間為民眾解決問題,建立以客為尊及服務績效為導向的優質政府,為提升服務品質最根本做法。
民意是多元紛雜的,因此政府在傾聽民眾聲音上,應有一套有效整合不同聲音的策略和模式,在傾聽過程中,對象應包括各個政策的利益相關者、不同意見及弱勢族群聲音,而不該獨厚特定媒體或偏激高聲人士,對於缺乏深思熟慮、無視長期後果的需求,亦不能一味討好迎合;而對於弱勢團體微弱不清的意見,則有必要主動深入瞭解,進一步探詢其意見。
「態度好,並不表示服務佳」。態度好是公部門服務的基本,除了良好態度外,人民真正想要的是「問題處理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公部門掌握的需求及處理問題的速度,也將決定是否能讓人民感受到「用心」服務。單位服務要讓人民有感,應先看到人民的需要,瞭解人民的心聲,運作方式要符合人民之需求,人民才會有感。
服務不是口號,而是要做出來,讓人民具體感受得到,否則只是空談,唯有面對問題,多餘的藉口與解釋,只會徒增更多的問題與抱怨,服務是要讓民眾看得到、感受得到的。
社論/推動有感服務從傾聽民意開始
- 202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