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大環境下,近年來世界各地出現極端天氣的頻率越來越高,就連地質多岩多山的馬祖地區也無法倖免,走山及土石崩落的隱憂仍持續存在,當然這其間多多少少也是因為開發而導致的後遺症。面對未來極端天氣型態的趨勢,預防災害的工作更顯重要,唯有平時勤於作為才能減免災損,水溝等到大雨來了才清,多半是為時已晚。
從去年87水災開始,馬祖地區各鄉島都感受到極端天氣所帶來的影響,雨不下則已,一下就可能致災,普遍的災情為坡地土石崩落、路基下陷、道路坍方、低窪淹水等,很多從來不曾崩落的坡地卻因為雨量過大而產生災情,這是過度開發與極端天氣雙重作用的後果。馬祖因應整體發展需求,各鄉島都在持續開發建設之中,馬路拓寬、聚落擴張等都是必要的,但往往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尤其是坡地的運用對水土保持的規劃理念欠缺,雨一多就山崩土石流,以致聚落內擋土牆的需求大幅提升,道路邊坡亦然。
極端天氣是近年來科學家一再呼籲提醒的事實,傳統的自然災害也因此而有所改變,澇旱分明且規模擴大是最為明顯的,以今年馬祖過量春雨為例,集中且過長的雨季讓土石鬆動,每下一場雨就有地方會崩,水土保持的工作往往趕不上一場天氣的變化。面對多變的氣候型態,我們能做的是強化防災能量,落實預防性的作為,如建設開發加入水保考量、水溝定時清理、路樹定時修剪等,這些小動作都可以大幅降低災損程度。
早年地方基層建設是先求有,如今除了因應人口回流以及極端天氣需求外,不論是公共建設還是民間開發,都要有更長遠的規劃,如雨污水排放能量、擋土牆海堤的高度與厚度等,都至少要有未來50年需求的考量。極端天氣已然成為地球的日常,許多類型的天災不來則已,一來必造成重大損失,這種現象全球各地天天上演,我們絕不能置身事外。不要等到雨來了才開始清水溝,硬體建設之外,平時的維管更重要,水溝定期清理保持暢通就能減災,落實防災演練災時就能派上用場。
人類因為工業革命後過度開發,現在正面臨大自然的反撲後遺症。馬祖的基礎建設已陸續完備,現在該是思考減法建設的時候;強化及優化既有建設成果應是未來鄉村建設主要方向,在地方發展的同時更要顧及整體環境的安定與安全,才能永續生存、永保安康。
社論/極端天氣成日常 預防工作不可少
- 202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