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的一場俄烏戰爭,引發全球運輸與農產品價格大漲,亞洲更開始掀起糧食保護主義,禁止國內特定農牧產品出口,過去引以為傲的全球主義似乎開始出現缺陷,此時過去老生常談的綠色主義再次浮現,選購在地當季食材,不但可以減少碳足跡,又能支持在地小農,發展社區產業,何樂而不為,用吃喝的力量也可以支持永續飲食。
如果近期有前往速食店龍頭麥當勞,你會發現過去習以為常,在套餐加分小薯條的習慣將被打破,因為麥當勞沒有薯條,不是買不到馬鈴薯,是因為麥當勞的薯條完全仰賴進口半成品,完全沒有利用台灣在地食材,因此當貨運中斷就出現吃不到薯條的窘境,當然還有許多壽司店開始沒鮭魚也是同樣的道理。
台灣從食安問題出發,開始推動飲食教育,這股浪潮涉及到食品安全、用藥管理、農業推廣、永續飲食等面向,其中又以「永續飲食」概念最為各國政府所提倡。永續飲食的面向相當多元,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的定義,永續飲食是指在保障食物安全與營養的同時,也能於「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三大面向上達到世代正義與永續發展。因此屬於永續飲食的食物,需要擁有「尊重生態多樣性」、「可被大眾接受」、「具有公平取得性」三大特性。
吃喝的選擇就可以實踐永續飲食,吃在地、買當季就是個減少碳足跡的好方法,更積極的作法可以學習自主與簡單烹調,過去長輩的手路菜就隱藏許多惜食的智慧,像是用大蒜、油蔥與豬大骨和昨天的剩菜熬成的菜尾湯,或是雞蛋糕也是源自於運送時受損的雞蛋。
龜甲萬長期推動食品教育,在日本還特別為幼兒園、托兒所和小學父母、教職員工提供龜甲萬食品教育課程,邀請專業講師進行食品教育講座,探討「選食力」,也就是培養孩子養成安全與健康飲食的選擇能力,也倡議家庭共食的重要性,以及全球食物問題如何影響地球生態等,也會固定以當季食材為主題,提供美味好吃的食譜供主婦參考,在台灣的龜甲萬同樣也開設許多親子料理課程,與當季食譜提供大家學習參考。
要學習當一個食育及格的主婦並不難,而且家裡主婦的一舉一動正影響下一代的食育觀念,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具備選食力,就要從自身做起,孩子的每日餐桌就是他學習的教材,讓孩子能辨識出人工添加物與食物原味的差異,讓孩子能自主選擇對身體對環境友好的食物,除了感受人與食物之間的連結外,更重要的是在小朋友心中種下對食的覺知與關注。
地方政府利用一系列的食當季活動,帶領鄉親一起走進農田,體驗拔蘿蔔、摘玉米的樂趣,食物不是擺在架上的商品,而是在農地裡一分一毫的長大,過程需要農民每日的照顧,唯有親自體驗方能知道一粒米一瓢飲都得來不易,如此方能學習惜食的重要性。
我們鼓勵大家建立永續飲食目標,在品質達標、價格合理的情況下,優先採購當地食物,以此支持地區性特色食物生產;或是針對當季食物制定行銷推廣活動,餐廳也採用當季在地做為食材,永續飲食就會成為馬祖日常。
社論/永續飲食行動
- 202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