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不塑時尚又省錢

  • 2022-06-22

 環保署公告從七月一日起,消費者到連鎖性的飲料店、便利商店、速食店及超級市場購買飲料時,如果自備飲料杯,業者應提供至少五元的價差優惠,而舉凡麥當勞、星巴克及小七都提前開跑,只要自備飲料杯都提供五到七元不等的優惠,在禁用一次性塑膠袋與不主動提供吸管後,台灣減塑的步伐又邁出一大步,民眾習慣攜帶自己的專用杯,不但省錢又衛生,又可以為環境盡一份力,何樂而不為。

 地球有數十億的人口,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人類的吃喝拉撒倘不知節制,單單垃圾就足以淹沒地球,就以新北市為例有大概七成的汙水下水道接管率,已經達次於台北市八成七,但仍有三成直接流入大海或河流造成汙染,馬祖僅六成餘,都有一定比例未能完善處置。同樣垃圾處理亦然,用完就丟對於使用者而言非常方便,業者當然為生意就會提供,但一個簡單的服務至上,卻造成生態的大浩劫,遑論是陸地,連大海都充斥著塑膠垃圾,從死掉的魚肚裡都會發現塑膠袋,人類造成地球汙染的嚴重性可見一斑。

 世界各國已經開始正視這個問題,也開始出現各項限塑的政策,法國從今年元旦開始禁止30種蔬果散裝銷售時使用塑膠包裝,包含小黃瓜、青椒、香蕉等,期望到2040年時能淘汰所有一次性的塑膠包裝。西班牙明年也將實施類似規定。荷蘭及紐西蘭等國也啟動限塑政策,祭出罰則,日本最新的環保法規「塑膠資源循環法」正式上路,規定每年提供塑膠產品超過5噸的企業,必須推出減量方案,都是希望透過逐步性的限制,逐步淘汰一次性使用的塑膠製品。

 臺灣自限制塑膠袋和其它一次性塑膠產品之後,市面上環保用品多了,部份消費型態也變了,那塑膠用量真的減少了嗎?綠色和平以歷年經濟部產銷統計估算後發現,免洗餐具與紙容器的用量十年來成長約百分之三十七,而推動限塑歷時最久的塑膠袋,十年間竟也增長一成以上,環保署預計在2030年全面禁用的四大類一次性塑膠產品,但十年間不減反增,到底問題在哪裡?

 對於限塑政策雖然台灣跑得很早,政策也推陳出新,但根據調查台灣民眾多數感受不到效果,更有八成的民眾根本不知道台灣2030要全面禁止一次性塑膠用品,在疫情期間因為外帶需求使然,使用一次性的塑膠用品更是大幅攀升,似乎台灣的減塑不是進度緩慢,而是正在倒退中。

 綠色和平曾因此進行民調,並反映出現今限塑政策以價制量收費太低,獎勵誘因也太低,另外管制範圍太小,應該儘速納入傳統市場與小吃店,限塑的獎勵與處罰提高,才能有效刺激民眾配合,台灣多數民眾都有限塑的意識,但卻因為太方便而沒有習慣自行攜帶包裝袋或杯子,這次的飲料減價是個好的開始。

 馬祖與大海為鄰,大海的汙染就是馬祖環境的汙染,因此馬祖循環經濟勢必要走的更確實。日本零垃圾小鎮「上勝町」,垃圾分類可達45項,創零垃圾奇蹟,也許值得馬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