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與海洋密不可分。不過,近年來,海岸上經常出現大量的海洋垃圾,雖然政府與民間單位,經常辦理各種淨灘活動,惟需要人力、時間與資金來支持,只是短暫的解決方法。源源不絕的海漂垃圾,已成為海岸地區的另類特色,尤其是保麗龍、寶特瓶及各式塑膠袋等垃圾,更是最為常見,現已成為馬祖等離島的問題,也是臺灣本島的問題。
馬祖列島擁有天然豐富的海岸景觀及美麗沙灘,然而,沿著各島海岸線走繞一圈,經常出現觸目驚心的畫面,伴隨著洋流所帶來的海漂垃圾,堆積海岸、沙灘或漁港,嚴重破壞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近年來,海洋垃圾的議題,日益受到各界關注,新聞媒體相繼以系列報導方式,討論海洋所面臨的危機,提出各項問題與反思。
每年數百萬噸的「塑膠垃圾」,被丟進海洋中,對生物、漁業、生態、景觀等,都會造成嚴重影響。更有研究指出,如果人們再對海洋垃圾,仍持續置之不理,海洋中塑膠垃圾的總重量,恐將在2050年超過海洋中魚類的總重量,最終影響食物鏈,人類將會自食惡果。因此,瞭解並收集海域海漂垃圾,特別是塑膠物的來源,以及造成海漂物聚集的物理條件,是提供塑膠物治理與永續海洋經營,最重要的科學依據。
在這些海洋垃圾中,塑膠垃圾約佔 90%的比例,主要因為塑膠製品,製造成本便宜、使用便利、容易取得,且經常是一次性或短期使用,以致於塑膠垃圾泛濫。這些塑膠製品垃圾,經過海水沖蝕、太陽照射,會分解成塑膠微粒,由於其體積小,容易吸附汙染物,透過各階層食物鏈,被魚、蝦、貝類等海洋生物攝食,再經由食物鏈過程,最後魚、蝦、貝類,被人們食用進入人體,危害人體健康。
大量的寶特瓶、食物包裝、塑膠袋等,是海洋塑膠垃圾主要來源。以亞洲地區來說,中國大陸、菲律賓、印尼、越南、泰國,是海洋垃圾主要流出國家。大量的塑膠產品使用,代表這些國家的經濟成長與生活品質改善,但也成為海洋垃圾汙染的一大隱憂。海洋垃圾不分國界,乘著洋流四處漂泊,對生物造成的殺傷力,同樣不分領土。
無所不在的海洋垃圾,被視為當今最普遍的汙染之一,不僅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也對人類的活動與經濟產生負面影響。海洋垃圾的來源,絕大部份與生活習慣有關,必需由源頭減量開始做起,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以降低海洋垃圾的產生,進一步減少危害海洋生物及人體健康,期望全民可由日常生活減塑做起,以「零浪費.減海廢」為目標,共同為海洋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
社論/致力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減塑行動刻不容緩
- 202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