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如同無垠的天際,不知何時會到盡頭,起起伏伏的波動也讓鄉親們心頭隨之蕩漾。但不論環境如何轉變,將近三年的疫情帶給生活許多變化,進入了「雙M趨勢」,也將是無可逆轉的洪流。
疫情加速了地區數位化,也讓行動化(Mobility)潮流提前到來。拜電子化科技所賜,我們和外界的互動不再需要事事面對面,只要透過網路,就可無遠弗屆的零時差進行作業,並且能將各種資訊以數位化方式傳遞分享。數位化以來,民眾直接和公私部門接洽,不僅得以提振我們的地區行銷,把在地的農漁貨以及觀光產品推廣出去,更讓公共服務的運作提振效率,增加生活滿意度。
但疫情的衝擊下,隔離或分流成為家常便飯,透過各種行動裝置與雲端技術,讓人人能不受環境限制進行各種活動,成為防疫不可或缺的工具。像是餐飲線上點餐的外送、確診者的視訊問診與取藥、異地或居家辦公、停課不停學的線上同步教學、線上視訊會議、法院視訊開庭、乃至線上心理諮商服務等,許多的活動都可透過行動工具進行。據資訊業者統計,2021年光是桌電或筆電就將近售出280萬台,較2020年成長近一成五的幅度,顯見民眾在疫情間對於行動配備的需求是向上攀升的。行動化帶來降低成本與節省時間的優勢,因而這趨勢預計將會賡續維持。
疫情後另一項發展則為口罩化(Mask),但也可能帶來人際間互動的障礙。儘管當前在特定環境下得免配戴口罩,但因與病毒共存為大勢所趨,人口一罩是降低病毒感染的重要方式,儼然成為全民運動。但口罩除了阻隔病毒,也覆蓋了攸關情緒表達的嘴巴以及臉部肌肉,讓人與人間僅能靠眼神來交會,據以解讀對方的感受,讓彼我似乎練就「慧眼識英雄」的功夫,空氣中多了距離與冷漠感。
口罩化下另一則為人擔憂的為不利於學齡孩童的情感教育。孩子對於喜怒哀樂等情緒的學習,除了來自教科書與師長講授外,最重要的莫過於透過人際間眼神與嘴巴的呈現,得以充分認識與體會情緒表情。但當前因口罩的覆蓋,將讓孩子在表情識別與體驗上有所蹇滯扞格,也無法確實理解自我表情給他人的感受,這不利於人際界線的建立與遵守。因而有心理師就認為,預計一至二年後,將會開始有孩子無法辨識表情與感受的問題,很可能引發另一波的人際互動問題。
疫情加速並深耕了數位行動化,但也同時把人際間的距離拉得更開。我們期待,在推動地區進步的同時,也能繼續保有人與人之間的溫度,畢竟生活是需要溫暖與熱力,用人性的光輝驅走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
社論/疫情下難以逆轉的雙M趨勢
- 202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