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減塑膠救海洋 落實源頭減量

  • 2022-06-12

 為打造我國成為生態、安全與繁榮的海洋國家,政府在2019年公布《海洋基本法》,明定每年6月8日為「國家海洋日」,緊接著在2020年推動「向海致敬」,明確界定全國海岸權責管理單位,整合中央與地方政府建立海洋垃圾清理機制並落實從源頭減量,維護海洋生態健康與環境品質。

 近年隨著國人遊憩風氣盛行,離島觀光亦係主要選項之一,由於離島地區四面環海,伴隨旅遊人次增加所產生之廢棄物倘未能妥善處理,恐將構成海廢治理難題。政府標榜全國海岸垃圾現存量減少四成,但很多海岸還是充斥著塑膠袋、寶特瓶或廢棄漁具等垃圾,海岸垃圾大量減少的說法還禁不起「眼見為憑」的考驗。特別是海洋垃圾具有隨波逐流和跨國漂流特性,防治策略在國內若不能從點擴大到線,再參與國際合作連線成面,很難還給海洋清淨的原貌。

 行政院「向海致敬」政策施行近3年,從預算分布可看出偏重在末端清除工作,即便有成效卻還是清不完,尤其海洋廢棄物生成原因複雜,分布狀態也難以確實掌握,未來如何精準分配預算?如何更有效地整合部會、地方政府及民間組織,都是政策成效好壞的關鍵要素。

 淨海絕對不是一蹴即成的工作,面對淨海這項艱鉅的挑戰,需要更多的力量與資源挹注。政府近幾年積極開放海洋,鼓勵國人親近海洋,進而培養海洋國家思維,確實不遺餘力,但也和全球臨海國家一樣,面臨海洋垃圾汙染嚴重的難題。正當世界各國仍苦尋不著釜底抽薪的解決策略,政府執行「向海致敬」兩年,就誇口「海岸清潔維護已見成效」,恐怕是言過其實。

 馬祖列島,冬天有東北季風、夏天有西南風,海洋垃圾從來沒少過。其中一半可能被風浪打上岸,其他則繼續漂浮,經過日曬、風浪拍打,不斷風化、分解、碎成塑膠微粒,甚至變奈米級大小,再被細小的浮游動物吃下去後,接著被小魚、小蝦和大魚吃掉,透過食物鏈傳遞、累積在生物內臟和肌肉組織,最後可能就被人類吃下。

 政府部門或民間團體常舉辦淨灘或認養海灘活動,目的是讓大眾親眼看見海岸到處是垃圾,從自己開始改變。淨灘雖然可以避免海灘廢棄物流入海洋,但對於改善海洋廢棄物的問題來說,效果還是很有限。我們鼓勵民眾透過實際參與淨灘,親身感受海洋廢棄物的嚴重性。但如果人們回到日常生活後的行為沒有改變,淨灘就像是一場場大型的你丟我撿遊戲。

 無所不在的海洋垃圾,被視為當今最普遍的汙染之一,不僅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也對人類的活動與經濟產生負面影響。除了「撿垃圾」,在日常生活中「減垃圾」,更能從源頭減少廢棄物,連帶地,也會減少這些廢棄物進入環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