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孫中山先生有言:「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現今政府行政業務日趨發達,分工日益細密,公務員已成為服務社會大眾最主要的代表。每個公務員,應深刻體認己身責任之重大,於工作崗位上克盡職責,將個人私欲拋諸腦後,時時自我期許,從工作中體認人生意義,從服務中肯定自我之價值,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公務人員都是經過嚴格篩選機制選出的優秀人才,不過,很多時候當我們與公務機關交涉時,卻經常有事未成,人已累癱的感受。相信政府當局一定也看到了相關的問題,所以不斷地倡議「服務型」政府的概念,希望能將「顧客導向」的精神,以及提升「服務品質」,導入公務人員執行業務作為當中。可是,當民眾到公家機關及民間單位「接受服務」時,卻常有不同的感受。而導致該種結果差異的關鍵因素,則在於「熱情」、「執行力」和「全面品質管理」。
公家機關法令繁多,層層關卡,諸多的法條和行政規定,使得公務人員必須時刻小心留意、保守防弊,以本位觀點執行業務,缺乏宏觀的視野。長久下來,形成不易破除的組織文化,衍生了做事欠缺主動服務的精神與熱情。然而,工作的熱忱與使命感是一個組織成功運作的核心,如何能激發政府公務員的服務熱情,以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各項公眾事務,並能敬業、樂業,則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但是只有熱情,沒有執行力還是空談。執行力的要件,包括目標、方法、能力及紀律。雖然公部門的執行績效通常難以用量化的方法來衡量,但政策要能被落實,必須確保其執行成果有助於政策目標的達成。通常我們會發現,或許高階政府首長有一套很好的構想,但上意始終未能下達,所以產生執行效果的扭曲與折扣。
究其原由,應是對於政策意涵的詮釋不夠充分,使得與執行階層未能建立共識,以及橫向溝通不完整,無法充分瞭解政策目的所致。此外,政府公務人員在推動公共事務過程中,過度偏重於程序面,以為只要程序都做完了,就是案子的完成,而未探究有無做對、做好,忽略了執行的內容與品質,這正是欠缺了「全面品質管理」的結果。
政府為要得到人民的支持與擁護,必須加強與人民間的溝通,不僅可促進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了解,亦可改進施政缺失,使政府能真正成為受到人民熱烈擁護的有為政府。政府若要提升競爭力,必須設法創造鼓舞執行業務人員工作熱忱的環境,透過有效的方法來提高公共行政事務的執行力,確保政策有品質、有效率的執行,才能促使我國的國家發展更向前邁進一步!
社論/激發公務人員潛能 展現服務理念與熱忱
- 2022-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