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延燒,讓所有國人同胞陷入憂心與燒腦,再加上停課與疫苗的擔煩,讓今年的端午節嗅不到團聚的氛圍,卻多了幾分肅穆。但姑且不談新冠疫情,自古以來,農曆五月本身就是個清潔與衛生的時節,也是避免病禍上身的重要方式,迄今仍未改變。
從傳統農民曆法得知,端午節過後即進入盛夏,蚊蟲孳長與疫癘傳播迅速,因而端午有「惡日」、「惡月」之稱。俗諺有云:「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農曆五月進入「芒種」節氣,象徵天氣開始變得炎熱,再加上梅雨帶來的水氣潮濕,在古時的山林間常瀰漫瘴氣,各種昆蟲、蛇類都在此時出來活動,容易發生各種流行性的疫病,以及引發人們情緒煩躁。而因蛇、蠍子、壁虎、蜈蚣、蛙或蜘蛛等五類,生活在地下等潮濕陰暗環境或是夜間活動的毒物常在夜間入侵農家,致使農人被咬傷的情形時有所聞,因而將渠等稱之為「五毒」,並採取避邪與驅毒方式來防疫,方得以保平安。
而後為了確保身心健康、居住平安,自古每逢端午就會有許多防疫儀式,迄今仍相當受用。舉凡像是有說法指出,厚被、冬衣要等農曆五月後再收納,主要是因天氣炎熱及潮濕,過早收藏可能會導致發霉變質;又如傳統在門口插上艾草,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可以避邪,但從現在觀點而言,菖蒲、艾草因有清香空氣的功能,得以避免因潮濕而孳生病菌;而古時配戴香包避邪的道理,主要也是因氣候濕熱,導致食慾不振、活動力不佳,藉由香包內的硃砂或是草藥香味,以進行刺激腸胃蠕動、清心醒腦的功效。另外,古早在端午節陽氣最強的正午喝雄黃酒,旨在強身治百病;實則因天氣炎熱,許多人愛吃冰冷食物,容易引發腸病毒、腸胃型感冒等傳染病。
從古人的經驗得知,防疫作為其實從遠早時期即開始遂行,儘管作法不一,但相同的精神都是在確保環境清潔與安康。今年疫情的高峰趨勢恰逢端午,儘管無法得知何時會趨緩、生活何時會恢復曩昔的簡單平順,但值南風吹拂的炎熱時令,我們起碼應將屋內外清理乾淨,避免蚊蚋孳生聚長;注意飲食品質與乾淨,避免暴飲暴食,減少直接服用冰冷食品,以保護腸胃;維持相當程度運動,適時曬太陽,以增加抵抗力;最重要的,要保持正向思考,維持情緒穩定,不讓疫情的負面消息擊垮。
溫州地區有句名言:「家有三千艾,郎中不用來。」意旨家中有種艾草或菖蒲者,因葉子可驅蟲避毒,因而減少疫病上身,降低去看醫生的機會。在當今時節,可謂做好清潔與安全防護、減少人群聚集機會,自然可降低染疫風險。這不僅是期許,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以共同攜手度過這段非常時期。
社論/端午節是防疫好時候
- 202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