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不斷地看到各種民生物資價格上漲的訊息,雞蛋、肉品、衛生紙、餐飲小吃等生活必需支出費用都持續升高,人民荷包愈來愈緊澀。主計總處公布今年四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3.38%,連續兩個月創新高,其中,外食費年增率更擴大為5.56%。政府應努力平抑國內物價,減輕國人生活消費的負擔,別讓通膨侵蝕微幅上漲的薪資,導致實質所得倒退。
從去年第四季開始,相信民眾都相當有感,全台連鎖食品業者紛紛喊出價格調漲,包括麥當勞、王品集團、鼎泰豐等企業皆公告調整餐點價格,平均漲幅約在5%左右。食品業者調漲的原因不外乎受到食材原物料價格影響,尤其進口原物料面臨疫情衝擊、供應鏈瓶頸、航運塞港,甚至連紙張與塑料包材都有調漲,業者吃不消,只得把成本反映到價格上。
長期而言,國內物價算是處於一個平穩狀態,薪資所得也未有大幅調漲,因此民眾對於價格波動就較為敏感。基本工資最近一次調漲的幅度約為5.21%,但是這一波通膨的漲價範圍落在5%至10%,光是民生物資最低漲幅就已經把基本工資漲幅吃掉了,調薪追不上通膨,民眾的感受當然就相對明顯。
不少人會選擇購置保值資產來避險,不論是不動產、黃金或股市,甚至現在也多了加密貨幣的選項,但這類現象也反映出社會資源的落差,握有相對多資產的人才有餘裕「逃避」通膨帶來的損失。誰可以買得起房地產來保值?誰可以買得起黃金來保值?通常是相對富有的人。相對富有的人還比較能夠逃避物價上漲的威脅,窮人是沒有辦法逃避的,所以物價上漲會使得所得分配問題更惡化。因此政府在維護物價穩定之餘,如何降低通膨趨勢對經濟弱勢者的傷害,亦是同等重要的議題。
對人民來說,柴米油鹽醬醋茶、衛生紙、水電瓦斯、油價,這些民生必需品如果太昂貴會讓人很痛苦。在疫情衝擊下,已有民眾被放無薪假,購買快篩試劑等防疫物資又增加支出,物價持續上升更加重人民負擔。物價飆漲人民痛苦,政府應提出有效抑制通膨的政策工具,以減輕人民在疫情下的生活壓力,要讓民眾有安穩的生活,不會對未來感到憂苦。尤其青年面對高失業率與高房價,容易對未來失去信心,成為躺平族,如何培養青年能力,投入職場就業,政府更要多給予協助。
「通貨膨脹」已經成為2022年的全球關鍵詞,在台灣更是30年來最有感的一次。雖然適度的物價上升有助於經濟成長,但歷史告訴我們,物價蠢動往往如大水傾瀉、雪球下山,易放難收。面對萬物齊漲的物價波動,薪水卻趕不上通膨速度的處境下,為顧及平民百姓生活負擔,力求物價的穩定,仍是政府當前的重要課題。
社論/力求物價穩定 是當前的重要課題
- 202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