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書香傳社區

  • 2022-05-25

 學校校園除了開放操場提供社區民眾運動之外,現在全國各縣市也有許多學校開放圖書館供社區民眾利用,在教育部學校社區共讀站計畫的推動之下,全國多達七百多間學校的圖書館閱讀空間大幅改善,也成為社區民眾就近閱讀的好去處。

 過去學校圖書館的環境總讓人聯想到鐵櫃、書架、閱覽長桌及書報架這樣的標準配備,許多國小甚至只是用一間教室當作圖書館使用,也因此對多數學生而言,除非是老師說要借書,或是逼不得已為了寫作業需求,否則不會走進圖書館。

 教育部推動學校社區共讀計畫,補助學校改善圖書館的空間規劃、動線、視聽設備等,最高補助二百五十萬,從2017年迄今已有多達767間學校打造社區共讀站,其中國中小有630所,高中職則有137所,這些學校圖書館成為社區共讀站之外,也提供社區民眾辦理講座、座談會等活動,讓校園圖書館成為整個社區的圖書館。

 當然,這樣的計畫特別受到偏鄉或是圖書館資源不足地區的歡迎,以基隆暖暖國小為例,學校圖書館早已老舊,但縣市政府的經費有限,無法及時迅速的幫所有學校翻修,因此教育部的經費恰好符合他們的需求。因為暖暖本身就是個老社區,原本鄰里間的關係就非常密切,家長也非常樂意走入校園,暖暖國小一百九十名的學生,志工媽媽就有十多名,比例非常高,因此校方非常樂意與地方結合,提供適合親子共同活動的軟性藝文空間,也讓閱讀走入社區。

 國教署就表示學校社區共讀站除提供優質閱讀空間外,也配合彈性的空間使用與多元學習方式,讓學校成為社區學習中心。像是高雄市陽明國中的共讀站,學校透過朱熹〈四時讀書歌〉、蘇軾的〈和子由論書〉將共讀站取名為「曉書齋」,盼望讀者閱讀時都能心領神會。此外,也辦理志工媽媽讀書會、演奏會、索書奪寶遊戲,並結合資訊科技,提供電腦、平板、互動式看版、沉浸式互動體驗區等多元學習方式與空間利用。

 為了鼓勵傑出的學校社區共讀站,教育部在2019年舉辦最美共讀站的評選活動,選出十八校優選,潘文忠指出,不只空間規劃美觀,最重要還要看後續共讀推動策略、永續經營等。他看到許多學校的創意,連走廊都能成為閱讀空間,有些空間優雅舒適,不只小朋友、連大人都很想躺進去。潘文忠表示,閱讀可促進親子互動,假期與其讓孩子在家守著3C,不如到共讀站閱讀,期許學校未來對社區更加開放,讓學校成為社區文化中心。

 馬祖圖書館經過這幾年的翻修整建,確實讓人耳目一新,成為地區軍民休閒好去處,但學校是孩童除了家以外最熟悉的地方,想來也是最適合親子共讀的好去處,多數家長都希望有個環境可以和孩子一起共讀,畢竟學校藏書正是以孩子學習為主軸,很適合親子一起共讀,閱讀需要氛圍,閱讀需要陪伴,讓書香走入社區,也帶動社區親子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