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本土語言教學要貼近生活經驗

  • 2022-05-24

 111學年度起,閩東語將列入中小學部定課程,只要學生對閩東語有興趣,學生都可以參與。本土語言的學習不應僅侷限於校園,尤其授課時數有限之本土語言課程,更是必須藉由教育推廣的方式,讓學生有更多接觸、學習本土語言的機會,例如推動家庭親子共學母語、本土語言閱讀推廣等。

 語言是人類寶貴文化資產,含有族群獨特而豐富的生活、人文、歷史、自然等資訊及經驗智慧,承載著一個民族之記憶和圖像,亦包含族群心智互動結晶。因此,學習本土語言可以保存族群之語文和情感,也有益於幫助個人體認到自身與族群之間的緊密關係。

 本土語言教學不應只是一些片段知識的傳輸,或只有說說唱唱的單薄式教學內容,缺乏組織化、系統化,更缺乏情意的培養。未來,如何提升教授本土語言的師資專業,進而提升教學品質,從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對本土語言學習之興趣及能力,進而內蘊為本土文化之傳承,實為刻不容緩之事。

 本土語言學習始於家庭教育,萌芽於學校教育,未來則需要搭配社會教育提供具系統性之學習資源和環境,惟有建構和推廣母語使用的環境,使平日生活就很自然的浸濡於母語學習中,方能促使語言得以活用。目前受到家庭結構及生活形態的改變,在家中使用的語言漸以國語為主,較少使用本土語言,如此一來將無法傳承母語文。

 本土語言的學習愈小開始愈好,最好讓「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都能儘量以母語為主要溝通語言。進入國小階段,本土語言學習依然不外乎多聽、多說,除了學校教學,家庭教育對母語的傳承成效依然更為顯著。進入國中階段,青少年發展受媒體和同儕團體影響已經比家庭教育來得高,可考慮連結多媒體和影音節目等來做為本土語言教學的重要媒介。最後,應以終身學習做為主軸,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連結成為整體的本土語言教育體系,讓人人都有學習本土語言的管道和機會。

 語言是人類文化重要的資產,多元語言發展的社會反映了多元文化的特質。當前為提升本土語言教學實施成效,實應自教育政策改革的觀點加以思考,從家庭、學校和社區方面共同建構如何提升本土語言教學成效的教育方案。期許學生能透過學習本土語言,進而瞭解相關本土地理、歷史、自然、藝術、文學和文化等內涵,並培養「本土心、在地情」之情懷,最終能尊重及欣賞多元文化之美、促進族群融合。

 事實上,本土語言振興過程中,不應該只靠學校成為「教學語言」,也要成為生活語言,得靠家庭的力量,同時必須實施有效教學,以生活化、趣味化、在地化為原則,讓孩子輕鬆學習,才能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