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曾指出:「焦慮的特性是面對危險時的不確定感和無助感。」伴隨國內確認診人數增加,許多鄉親深怕病毒來敲門,自己成為下一位受感染者,因而焦慮感隨之上升,心情連帶低盪。於此十字路口,彼我可以先從關照自我做起,降低焦慮煩惱。
首先,冷靜下來,別讓媒體訊息影響自己的情緒。許多民眾會焦慮,不外乎源自於吸收過多的疫情資訊,吸收過多負能量,長期積累下來不但於事無補,更淪為媒體「恐嚇」的情緒勒索收看者。疫情下的憂鬱者會不斷比對確診者足跡,深怕自己被傳染;然而,確診足跡泰半已是數天前的資訊,並非當下的訊息,且足跡的公佈也只是供自我風險評估參考,非唯一的判準。
媒體的影響再以快篩試劑為例,原先是給有風險的民眾自我檢測使用,但疫情風險攀升,再加上媒體不斷披露排隊人潮,讓許多本是沒有立即性需求者也跟風一起排隊,甚至是囤貨庫存,買不到的人因而焦慮憂愁,使真正需要者無法購得。事實上,我們需要的,是在特定時間去關心與理解疫情狀況、知曉如何因應與防護即可,非如八爪章魚般把訊息一網打盡,讓內心被超載的資訊給俘虜。
其次,以官方公布訊息為主,切莫聽信旁門左道。這陣子許多民眾為求自保,口耳相傳喝下「清冠一號」中藥複方得以防範病毒侵襲,有事治病、沒事強身,使得該藥材如同靈芝般的珍貴難求,價錢也讓有心人士翻倍操作。但有中醫師指出,清冠一號是屬於治療處方,而非保健的茶飲,若任意服用,對體質敏感的兒童、老年人也有可能出現輕度胃悶、腹瀉、乏力的現象。有關疫情的訊息可從許多官方的資訊平台獲取,諸如撥打1922防疫諮詢專線,或是加入「疾管家」、各縣市政府的官方line帳號,都能得知即時概況,方得據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再者,要能學會讓自己心情放鬆,照顧好自己。哲學家史賓諾沙(Baruch de Spinoza)指出:「負面的情感如恐懼和焦慮,最終只有藉著強而有力的建設性情感才能克服。」面對曾為確診者的鄰居朋友們,我們不要給予貼標籤或汙名化,畢竟疫情裡頭共同的敵人是病毒而非人類本身;即使是確診者本身,也不要胡思亂想,要相信在醫療體系的協助下,必能圓滿順利康復,如此才不致庸人自擾。面對疫情,彼我都會緊張與擔心,因為對象是模糊的,不確定病毒在何地何處;但可藉由身心的調和,像是透過散步、靜坐冥想、瑜珈或是呼吸吐納的調整,來放鬆肌肉以舒緩壓力。
夜再黧黑,總有破曉的時刻;路再漫長;也會有盡頭的終點;疫情再紛擾,也會有緩和的一天。疫病的入侵顯現的是人性的脆弱,儘管無奈也無助,但可從調整自我心態與情緒做起,降低不必要的困擾,相信正常生活的曙光就在不遠處。
社論/照顧好身心是面對疫情最佳的良藥
- 202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