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終身學習 老有所用

  • 2022-05-18

 現代人的思維必須轉變,根據台灣人口數據顯示,五年後台灣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很快你跟我都是其中一分子,當年輕人變少、老年人變多,過去那種養兒防老、老有所依的想法都已經不切實際,因為年輕人早已負擔不了撫養這麼多老人,因此如何讓自己老而不退,退而不休成為一件現代人重要的準備工作。

 高齡化社會早已不是危言聳聽,台灣去年第一季新生兒三萬五千人,死亡人數四萬七千人,死亡交叉線已經開始出現在台灣人口變化現象,受疫情影響年輕人不婚不生的情況更嚴重,因此生不如死的現象只會越趨嚴峻。

而且,現代醫療進步,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早已不復存在,在電視上許多明星六、七十歲依舊有著凍齡的面容,到了法定退休年齡的許多人,其實還有數十年的人生可以利用。有人總是想著趕快退休,完全不要工作,才會有充足的時間享受老後生活、才能有樂齡生活,但沒有提前做好準備,也許退休生活不如自己想像。

 其實退休之後,也不代表人生進程就畫下休止符,不工作不代表要失去勞動力,有時候回饋並不一定是金錢,例如有些人退休後,還可以透過擔任警衛、創業或是服務仍繼續保有收入,也有人去擔任志工、義警、義消等工作,當然也有人就協助忙於工作的子女看顧孫子等,做這些事情都不一定單純為了經濟收益,而是對自己或他人有益處,相信自己對社會對家人仍有貢獻,而非成為一個已經退休完全沒有用的老人。

 也有許多人在退休後,實現自己年輕時沒有機會完成的夢想,像是完成想要的學位,或是開業,或是學習一些新的技能或語言,新的學習會讓生活增添樂趣與成就感,就有長者分享,原本是數位失能者,因為去參加樂齡大學的課程,學會使用手機,現在很喜歡帶著手機出去玩,可以完成住宿與交通的需求,又能搜尋景點,還能拍影片回來剪輯上傳,讓他日子過得忙碌而充足。

 當然要老有所用除了學習讓自己頭腦持續活化外,也要讓自己持續運動保持健康活力,唯有健康的身體方有學習或活用的本錢,大家健康雜誌二、三年前出了一本書樂齡圓夢實踐家,訪問了許多如你我一般的素人,有七十歲仍在攻讀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像年輕人一樣勤跑健身房練肌力的樂齡族;或是提早退休,活躍於社團、社區大學,或長期投身於國內外志工行列的退休族;也有高齡卻仍藉由跳舞動出活力的青銀兩代街舞團體,以及由爺奶組成的芭蕾舞團等。

 未來台灣的人口勞動力勢必會出現缺口,地方政府可以適當開放一些工作項目給退休人士,善用長者用歲月累積的智慧、經驗與歷練。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長者的心態,退休年齡絕對不是一道休止符,最重要是老年人的心態,永遠要保持正面積極的想法,活在當下不是口號,只有過好每一天,認真的付出才能收穫,只要維持付出,不管是時間、腦力、金錢、服務、都是一種產出,都能老有所用,豐富自己的老後人生。 1110515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