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見地方交通單位購入新型通用公車,未來可提供行動不便者乘坐,讓馬祖無障礙環境踏出一大步,未來期許所有的大眾交通工具,都應該以這樣的思維去思考,而非有就好的聊備一格。可見的未來,不僅包括身障者,馬祖也會有高比例的長者,只有打造無障礙與便利的出行環境,才能有效打造幸福安居生活。
肇始於歐洲的無障礙環境概念,主要是要解除身心障礙者被社會隔離的現象,確保所有的個體都能自由獨立的移動,只以健康的人為中心的社會並非正常的社會,這也是聯合國近一個世紀努力推動重點工作之一。也更進一步地提出,供大眾使用的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設施及建物,均應符合通用設計概念,意即在設計之初,就應該將所有人的需求納入設計考量,包括身心障礙者、老人及小孩等,而非在完成建物後,再去考量特殊族群的需求。
內政部多年前曾經做過調查,身心障礙者平時的休閒活動多以看電視等靜態性活動為多,而幾乎沒有或無法從事休閒活動也占了近二成,這表示對於行動不便者休閒活動受到很大的限制。當人們抱怨疫情期間不方便旅遊,或是疫情稍歇時的報復性旅遊潮,都可以看見適當的休閒是人類生活的必要。
其實無障礙的環境,不僅是提供給身心障礙者,也提供銀髮族、孕婦或嬰兒、孩童等,因此不應該視為社會福利的一部分,而是政府常態規劃,現在全台縣市都在推行的共融公園即是一例,公園的遊樂設施不是僅提供健康者使用,公園應該讓所有人都能使用,包括行動不便的老人跟身障者,每個人的身心需求都是一樣的,你需要舒緩身心,其實行動不便者更需要。
馬祖這幾年陸續有善心人士捐贈復康巴士,提供行動不便者預約使用,早期因資源有限僅提供就醫使用,現在開始有社會參與的利用,但依舊有必須多日前預約及總次數的上限等,未來倘公車均能更換為低底盤或無障礙公車,讓輪椅及嬰兒車使用者均能使用,或者也能補助計程車購買無障礙車輛,讓地區可以提供更多元的便利出行服務。
至於無障礙環境還有許多讓人詬病的問題,身障團體經常體檢各地無障礙設施,許多建物都拘泥於建物老舊,或是僅為符合法規需求,而非真的讓身障者使用,像是無障礙廁所的空間太小輪椅進不去,人行道有違停的機車、電線桿,公園出入口有鐵柱、路障等,這對於輪椅使用者都充滿障礙。其實規劃無障礙設施時,往往是充滿善意、美意,但若是並不是真的友善的設計,實在有些可惜,不妨考慮在未來規劃設計時,邀請身障者試用,或許能夠更加貼近使用者需求。
花蓮去年與台鐵合作無障礙旅遊,更培訓數十名無障礙旅遊管家,提升隨行服務量能,隨著人數高速攀升的行動不便長者,無障礙旅行已漸成為一項競爭標準,以及高品質旅遊服務的指標,馬祖以觀光推動為經濟發展,因此打造無障礙的環境要勢所必然,也是馬祖居民優質生活的保障。
社論/打造馬祖無障礙環境
-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