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以正向態度陪伴彼此走過疫情風暴

  • 2022-05-10

 新冠疫情升溫,確診人數不斷飆高,更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到在這個有機體社會下,大家的生命是環環相扣,是彼此唇齒相依的生命共同體,疏一不可,也因此在考驗我們既有的社會系統、政府的相關措施,是否周延、是否滿足社會每一位公民的需求。疫情來襲,人人自危情況下,也難免看到相互的不信任和排斥,如醫療人員或染疫的人們遭受歧視或遭到排擠。

 本土疫情大爆發,截至目前已累計近40萬例本土病例。由於防疫措施逐漸放寬,未來確診人數將有增加趨勢,只要一經確診,將會受到隔離,難免影響到健康和生活作息,尤其心理也會受到波及。在對抗疫情時,我們亦應以同理心,體恤有需要的人士,政府與社會對確診者要多加關心,降低心理焦慮和悲傷,並告知多休息及遵守相關防疫規定,才能早日康復。

 每個人都不希望染疫,但病毒來無影、去無蹤,防不勝防,稍一不慎,即可能染疫,因此每個人平時落實防疫措施,至為重要。即使萬一不幸染疫,也不必恐慌,就好好休息,增強自己的免疫力,並依照醫師所開的處方藥,按時服藥,自然能夠早日康復。針對康復者,大家應本著「將心比心、感同身受、體諒關懷」的態度,以同理心對待,給予最大的支持與關懷。當然,每個人都不應有任何歧視或拒絕的行為,才不會給康復者帶來心理創傷,得以回到正常的生活。

 依據其他國家經驗,感染人數達到相當人口比例,疫情才會降溫。也就是說,在走向開放的過程中,臺灣目前疫情未達高峰,染疫人數會繼續增加。然而,對染疫者或接觸者的歧視與獵巫,將造成隱匿疫情。為避免被歧視與獵巫,有些可能染疫或已出現輕微症狀的人,乾脆就不篩檢、不通報,也不待在家隔離,照常外出,增加他人染疫風險,也造成防疫機關無法掌握疫情。

 受感染者亦非存心染疫和傳播病毒,除了極少數違規者,其餘大部分都依循抗疫指示和滿足檢疫要求,防疫工作不見得比他人少,只可惜不幸染上這極易傳播的變種病毒,更不幸地把病毒傳染給身邊的人。他們其實是病人、是受害者,絕不應受到唾棄,被視為罪人。指責和排斥無辜者絕對不會有助大家預防感染,反而抹殺了大家一直以來在抗疫路上的付出,對整個社會共同抗疫造成打擊。

 值此疫情猖獗的時刻,人心最為重要,而同理心是最大的無形資產。此外,依《傳染病防治法》,對傳染病病人、醫事人員或檢疫者,不僅不得予以歧視,也不能有不公平的待遇。面對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除了配合相關防疫政策,做好個人衛生管理的同時,對未來也要抱持著正向的態度,疫情總會有過去的一天,大家一起努力,找回生活的平衡,抱持希望的正向思考將有助於提升面對疫情的心理韌性。大家若能彼此包容、協助,必能平安度過疫情,及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