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資訊公開是降低後疫情憂鬱的第一步

  • 2022-05-06

 隨著疫情管制措施的改變與轉化,和病毒共存已成為未來的常態。然而,這項後疫情的生活模式必須建立在資訊充分公開與透明的前提下,讓百姓們能掌握住疫情最新狀況、以及明瞭如何進行自我防護。

 當前疫情造成人心惶惶的重要關鍵之一,即為訊息的不對稱,讓民眾無以適從而焦慮。舉凡最近上路的實名制快篩試劑,每每造成排隊人龍,甚而因無法購得而與藥師上演全武行;再如據聞原物料將上漲,又再次掀起賣場衛生紙搶購熱潮;更像是前年疫情剛爆發時而出現搶購口罩的熱潮。平實而論,並非人人當下都需要快篩劑、大量衛生紙、口罩;但因我們對疫情的恐懼,無法知曉這些防疫用品何時會斷炊,在資訊有限情形下顧不得冷靜,不怕錢不夠、只怕搶不到,只求多還要更多,因而讓人們做出符合自利理性的行為。

 揆諸歷史,諸多的重大事件引發的慌亂也和資訊不對稱有相當的關連。像是流行性感冒在百年前出現時讓人相當驚恐,雖然症狀和感冒有類似,但因未列入法定傳染病,醫護人員也還在捉摸學習,醫院人滿為患。民眾為自保,避免病毒上身,強化營養與維生素,致使各地相繼出現搶購水果的熱潮,而水梨、葡萄等水果價錢就因而翻漲了好幾倍。若從當今來看,防範流感上身的方式許多款,也不會再因而出現水果搶購潮,這是因為我們理解與學習到的訊息夠充足。

 多年前發病於大陸的「嚴重呼吸道症候群」(SARS),也因我們的了解有限,在傳入國內初期,造成兵荒馬亂。染疫者共同出現高燒不退、咳嗽不止、呼吸衰竭等症狀,進而死亡;由於初次見到這款病毒,醫療界也莫衷一是,因而讓有心人以訛傳訛,風聲鶴唳下使全民膽戰心驚。像是因而歧視醫謢人員眷屬與子女、被迫停班停課、高價販售醫療器材、囤積民生物資等,讓人性的脆弱與險惡一覽無遺。現在回首觀望或許會感到很不可思議,但擊敗我們的並非病毒本身,而為內心的無知。

 對於covid-19疫情,耶魯大學歷史學家娜奧米·羅傑斯指出:「我認為這是一個關於心力耗盡和沮喪感的社會心理學問題。」因民眾對於疫情的認識充滿想像、誤解、偏見與無知,相關單位於此之際更需要把訊息充分揭露,在合情合理的範圍內盡可能讓人民能掌握,有效引導與領導共同度過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