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與病毒共存 是回歸正常生活必經的陣痛

  • 2022-05-05

 新冠肺炎國內疫情快速升溫,已成了過去一個月以來鄉親最關注的議題,隨著本土病例確診人數從數百快速增長到數千、破萬,昨天更逼近3萬,比去年同時期「疫情爆發」多了好幾十倍,大家卻看不到中央祭出任何縮緊型防疫限制,反而喊出「重症求清零、輕症可控管、正常過生活」的目標,可見中央已選擇放棄清零,轉而「與病毒共存」。

 雖然中央做法如此,以求逐漸回到疫情前正常生活。鄉親對此看法非常不一,有些人支持政府做法,認為與病毒共存是國際趨勢,臺灣是一個非常仰賴國際貿易的經濟體,不能總把自己封閉起來,而另一部分的人卻認為是罔顧人命,認為經濟大於國民健康,也擔心這樣做會搞垮醫療體系。

 但無論地方看法如何,中央防疫政策確實已改變,台灣開始進入與病毒共存的陣痛期。畢竟我們一向以防疫為傲,突然放棄清零政策,引起地方民眾恐慌是正常的,與其他國家相比,除了去年5月的大爆發,臺灣的確診人數一直壓得很低,被國際譽為防疫楷模。

 但這樣的光榮,到現在已蕩然無存,專家分析在各國大爆發之前,都非常有效控制疫情確診人數,然而在變種病毒不斷突破下,這幾個國家都先後「破功」,在長期這樣不斷又封城又解封的情況之下,不管是哪個國家都會出現防疫疲勞的狀況,清零政策難度與成本只會越來越高,故而逐漸鬆綁防疫政策,選擇與病毒共存。

 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是世界最早與病毒共存的國家之一,也是亞太國家第一個與病毒共存的國家,新加坡的街頭,民眾口罩都是可戴可不戴,也不用擔心遭到異樣眼光或是被開罰;走到餐廳,社交距離也早已沒人在管了。當然,在走上與病毒共存的這條路,新加坡也經歷了確診數暴增的陣痛期,然而在民眾疫苗施打率極高的情況之下,確診數暴增卻沒有擊垮新加坡的醫療體系,民眾也早已對確診人數無感了。讓人思考,一味去清零一個傳染力高但重症率低的Omicron病毒,還是與病毒共存得付出的社會成本比較高。

 在看其他國家例子的同時,我們觀察到不論政府選擇要走哪一條路,最重要的是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無論走哪一條路總會有民眾抱持著不同的意見。所以我們認為,既然政府選擇了與病毒共存,就要有一個完善的配套措施,包括提高疫苗施打率,才能說服民眾、讓民眾放心地相信,只有大家互相配合,才能走出對立與互不信任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