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寧靜的美

  • 2022-05-04

 現代社會眾人已經將吵雜視為當然,似乎只有充斥著車聲、人聲、或人為製造出的聲音才代表繁榮,然而當人為吵雜到達極致之後,人類開始希望按下暫停鍵,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享受沒有非自然聲音的寧靜環境,也因此在有心人的努力下,台灣出現第一座國家寧靜公園,也出現第一條寂靜山徑,這些需要許多人長時間的努力,但馬祖只要努力不破壞現在的環境,就能享受寧靜之美,並成為馬祖重要的觀光優勢。

 寧靜對身心健康有多重要,根據倫敦帝國學院研究調查顯示,發現長時間暴露在交通噪音下,會引發健康疑慮,令人不快的聲音如汽車喇叭聲,會啟動我們的壓力因應系統,產出對身體有害的化學成份,包括與焦慮、沮喪、中風相關的壓力賀爾蒙皮質醇。

 遠離人為噪音,接近大自然,有益身心健康,這不是沒有根據的胡言亂語,專家研究提出人類的大腦活動和心跳速率,在聆聽自然界與人為聲音是有差異的,研究發現受試者在聽大自然的聲音時,會更專注、放鬆,且更容易從壓力中回復。

 世界知名的野地錄音師暨聲學生態學者漢普頓(Gordon Hempton),為「寧靜」下了註解,他表示寧靜,不是指全然安靜,而是指「沒有人為聲音打擾」,「所以某程度上來說,我們也許可以說寧靜給了我們一個機會,更留意周遭環境,不被更大聲的噪音污染打擾。」

 漢普頓也在2019年世界地球日成立國際組織「國際寧靜公園」(Quiet Park International),他主張寧靜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物種,需要保護。因此在世界各地尋覓不被人為噪音污染的靜謐聖地。目前「國際寧靜公園」已經認證許多「寧靜公園」,比如在厄瓜多雨林、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5座公園,其中包括台灣的陽明山國家公園,是被該組織認證的全球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

 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國際寧靜公園」台灣代表的范欽慧說明,就是要在人容易到達的地方去體會寂靜,與凝聽最純粹的聲音,喚醒保育意識,才具意義。因此除了陽明山國家公園外,她也向政府力爭「寂靜山徑」,太平山翠峰湖環山步道,在通過奧陶紀苔原路段,登錄為全球第一條寂靜山徑。

 在沒有人為干擾下,奧陶原苔原區測到的最低音量只有二十到二十五分貝,一般圖書館都還三十分貝的音量,可見其寂靜的程度,為了維護其寧靜,其設有四條遊客公約:「不大聲喧嘩、不用擴音喇叭、不沿途播放音樂、不踩踏苔蘚」。

 安靜不是無聲,而是屏除人類製造的噪音,只要排除人為噪音,才能聆聽到大自然的聲音,鳥啼、蛙鳴、蟲嘶、枝葉婆娑、加上大海拍打海岸的自然波濤聲,馬祖擁有許多人努力追求的寧靜,在暗黑公園的賞星之外,也能凝聽大自然的聲音,療癒的自然環境,就是馬祖最大的觀光優勢,無須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