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多次的食安風暴後,加上近來萊牛、萊豬進口或核災地區食品解禁之問題,吃進肚子裡的東西不再只是別人的事,而是攸關我們身心健康的大事,重罰之後依舊會有另一個無良商人出現,唯有讓小孩到大人都有辨識健康食物的能力,以及提供優良農民得以生存的環境,健康的飲食文化方能永續。
基於上述的理由,台灣除了修訂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外,今年四月十九日也正式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立法主要目的有幾個,第一個是強化飲食與農業之連結,增進國民健康;再來是促進全民參與與支持農業發展,強化城鄉交流;第三維護飲食及農業文化傳承,提高糧食自給率;最後增加農村就業機會,活化農村社區產業及農業永續經營。
法案中明定政府學校等機關應優先採用在地生產的農產品或以在地農產為主要原料的食品,主管機關應邀集相關機關代表、專家、學者及團體代表組成食農教育推動會,每年至少召開二次會議;另外附帶決議也指出,農委會於法案通過後三個月內,提出食農教育專業人員應具備資格。
法案通過只是第一步,如何落實方式最重要的關鍵,日本是全球第一個立法推動的國家,最初日本依據《食育基本法》在內閣府(中央)主導下,成立「食育推動委員會」統籌,由內閣總理大臣擔任會長,下設「食品安全委員會」和「消費者廳」,負責監督與管理食品安全,也負責教育消費者關於食安與減少剩食的相關知識。由文部科學省(相當於我國的教育部)、農林水產省(相當於農委會)、厚生勞動省(相當於衛福部)等中央部會共同推動,制定有關飲食教育之政策,並加以實施。雖然統籌現在回歸到農林水產省,但各部會分工已經明確,合作沒有任何問題。
日本食育推動對象是全體國民而非僅限於學童,飲食教育應該是終身教育,因此要針對各階段生命歷程、年齡背景所需的飲食知識規劃落實方法。例如針對小學生階段開始培養的「早睡早起吃早餐」計畫,先是用科學研究證據來證實每天吃早餐與學習能力的相關性,設計卡通化童趣的記錄表供學童紀錄早餐,還開發營養均衡的早餐食譜供家長備餐,希冀能讓孩子從小養成吃早餐習慣,家庭也實際支持與共同參與,提升家人共餐的機會。日本地方政府也在食育基本法規範下,必須落實推動食育,每年六月食育月還有各地方政府輪流舉辦的全國食育大會,可以看到日本從上到下,積極運用有趣方式推動食育。
馬祖學童營養午餐相較台灣許多地方更加幸運,地方政府支援學生營養午餐費用,加上各校多數均由學校廚房出餐,也沒有團膳業者經營的商業考量,因此馬祖食農教育更加單純,惟可以強化其他鄉親的食農素養,支持在地農業,推動地產地消以及減少食物的浪費。
在農地拔蘿蔔就是很好的活動,強化餐桌上食物與產地的連結,當你為了無毒種植必須每天蹲在地上抓蟲,必須每天澆水施肥,你就會知道餐盤上每一口食物的珍貴,而非超市中包裝精美的物品,只要有錢就花得起,唯有親自體會方能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食農教育法通過我們可以做得更多,建構馬祖自己的永續飲食文化。
社論/食農教育法上路
- 202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