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國旅人潮持續穩定成長,各鄉島的景點在經過二十多年建設與開發之後已具規模,特別是在近幾年藍眼淚主題號召宣傳下,馬祖的觀光知名度已站上高點,此時的馬祖不缺客源。未來除了持續追求穩定的海空交通運輸之外,當務之急應是優化景點及提升服務品質,若沒有十足的特色與吸引力,新景點的開發可以緩緩。
自83年機場開航以來馬祖算是真正開始觀光立縣之路,二十多年來馬祖以固有的戰地文化、自然地景生態在眾多離島觀光產業中走出一條發展之路。各鄉島的景點能夠開發的多已完成,對於大多數的遊客而言,不論是三天二夜還是四天三夜,都只能在有限時間內挑重點來玩。近年來旅行社操作遊程時已經對部份景點採忽略措施,沒有特色的點可能因此被邊緣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提升既有景點品質顯得更為重要。
馬祖的建設早期是以民生基礎需求為目的,地小島散讓我們的生活圈觀光區幾乎是重疊,而村落基礎建設雖有大部份延伸作為觀光用途,但早期建設並沒有納入遊客需求考量。因應產業型態的轉變,公共建設導入觀光需求是必要的,過去受限於經費來源不足,不論是基礎建設還是景點開發都是有多少錢做多少事,因此產生很多所謂半調子工程或設施。隨著馬祖旅遊人口大幅成長,很多景點的設施服務能量已捉襟見肘,有的空間不足、有的設施老化,又或著跟不上實際需求等等缺失待改善。
優化現有景區應從友善旅遊環境角度切入,站在遊客立場考量設施品質與實用性,包括廁所、無障礙空間、停車場、解說牌、休憩空間、動線導引等服務項目,不僅要有還要求好,這是馬祖未來走向觀光國際化必要的精進措施,更是提升整體旅遊競爭力的象徵。馬祖現在不缺景點、不擔心沒有知名度,缺的是如何在既有基礎上讓馬祖旅遊服務在硬體與軟體上做提升,從大眾化旅遊走向精緻觀光,方方面面都要有更細膩的安排與佈局。
觀光立縣已是不變的政策方向,景點開發固然重要,但落實維管以及品質提升更重要,景區優化是一種全面性的概念,更是安心旅遊的一環,縣府與各鄉及馬管處都責無旁貸。早年的加法建設用在現在的馬祖不見得適當,去蕪存菁的減法建設更能聚焦馬祖精華,惟有從根本體質改善,才能讓觀光發展立於不敗之路,即使沒有藍眼淚的加持,也能吸引各地遊客到訪。
社論/馬祖既有景區優化更勝於新點開發
- 202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