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後疫情時代與病毒共存的可能

  • 2022-04-15

 隨著國內疫情個案數日漸增加,引起一陣又一陣軒然大波,使不少人擔憂是否會重現去年三級警戒的管制。對此,衛福部長曾在受訪時指出,現在已經不用這個標準,新的規範就是正常生活下的積極防疫。

 對馬祖而言,當下要思考的為是否準備好迎接後疫情時代。儘管確診個案數攀升,但當前的狀況與去年同時期已大不相同,舉凡病毒特性漸成為流感化、國人普遍已施打至少2劑疫苗、口罩的普及化…等,大環境有產生相當的變遷。更重要的是,經濟不能無限的停擺與空轉,日子仍得要過,民生家計仍得維持,生活仍得賡續運轉。但在兼顧疫情防範下,將旅客拒絕於外就明顯的不會是我們首要選項,必須去思考如何和病毒共存。

 最基本、也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疫苗覆蓋率,並做好自身環境衛生保護。馬祖鄉親在疫苗施打參與上相當積極,但我們仍要盡量完成第3劑的接種,特別是銀髮族群、免疫力低下者,惟有完善的抵抗力才能緩減病菌的影響。此外,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勤配戴口罩,定時更換,以及加強手部清潔和消毒,並盡可能自外進入家門前先行更衣,讓病毒附身的機率降到最低。這些看似瑣碎的環節都是功夫,容不得馬虎懈怠。

 其次,相關單位要落實資訊公開透明,消除民眾種種擔憂顧慮。疫情風暴裡頭,最恐怖的除了病毒本身,就屬人心因資訊的不對稱而引發的擔憂顧慮,肇致人心惶惶。舉凡疫情概況、確診者足跡、管制措施、醫療藥品取得、乃至染疫後的處理方式等,都是民眾在當前相當關心的資訊議題;惟有對百姓的情緒和心理作更多安撫和建設,才能打消社會對病毒恐懼的心理,得以在渾沌中做出最好的判斷與決定。

 再者,鄉親們也要能自力救濟,靠著良善飲食與適度運動來提振身體免疫力。像是蛋白質是身體免疫的重要原料,有助於降低感染的風險;維生素D也能強化免疫系統,特別對於呼吸道有一定的幫助;而飲用適量的水能協助身體新陳代謝,體內循環順暢。同時,據歐美國家研究顯示,每周維持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能有效提升免疫力。擁有強健的體魄才能有本錢和病毒共存,但又不致染疫上身,或是能盡速康復。

 疫情的減災以及與病毒共存將可能會是未來生活模式,畢竟太陽依舊東升西落,我們不可能永遠在病菌的陰影下。但共存並非放棄或毫無限制,仍須做好妥適而有效的準備與預防作業,才能在後疫情時代發展新的島嶼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