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食當季 買在地

  • 2022-04-13

 在現代都市化與商業化的生活模式下,吃下肚的東西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似乎只剩下價格,消費者並不清楚農民種植作物的過程與價值,也不清楚生長環境周邊的作物為何,更遑論所謂節令食材,才會在幾年前發生許多食安的事件,也因此食農教育現在成為大人、小孩都必須學習的功課,只有清楚自己吃的是什麼,食材來自何處,方能保障全家大小的身體健康。

 從歐美開始風行起的一種樂活生活哲學,是一種追求健康和永續性的生活方式,根據美國社會學者雷保羅(Paul Ray)的定義:樂活族指的是,一群人在做消費決策時,會考慮到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和環境責任;而「樂活」最簡單的實踐方式,就是「吃當季、買在地」,透過支持「地產地消」,購買「對時」的產地作物,才是真的「對食」。

 地方政府在四鄉五島推動一系列的食當季、買在地相關活動,像是拔蘿蔔農事體驗,引領鄉親親自體驗農場中的農事,以及各項手作DIY有趣活動來拓展食農教育理念,並帶來更多可能的在地料理。當然類似的活動過去也曾不斷的舉辦,像是馬祖四季食曆類似的活動,帶動民眾利用節氣及當季食材創造適合的餐盤。

 知識的傳授如果只透過口述,記憶效果很有限,若親自參與體驗,則更能瞭解箇中道理且記憶深刻,因此這幾年教育現場推動所謂的食農教育,強調親手做的體驗教育,學習經由親自參與農產品從生產、處理,至烹調完整過程,發展出簡單耕食技能,過程中也培養學習者瞭解食物來源,增進食物選擇能力,養成健康生活的能力。

 另外,食當季、買在地也成為一種綠色產業,不僅豐富觀光產業深度,也讓消費者從實際的休憩體驗活動中,瞭解農業的自然、農家的文化與土地的價值。所謂食材旅行,就是讓消費者直接到食材產地,從認識食材、農事體驗、料理烹調到伴手禮製作,瞭解土地與農村的人文風情,能讓旅人用心體會食材背後的點滴故事與達人的戮力,也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和農民、農村以及土地產生更深厚的連結。

 馬祖飲食文化自成一格,與台灣飲食大異其趣,自然與我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馬祖適合生產的蔬果,馬祖大海的產物,或是先人生活智慧所製作的紅糟、老酒等,都是馬祖生活的一味,過去習以為常的餐桌,其實蘊藏許多馬祖專屬滋味而不自知,但如何讓餐桌上的滋味成為下一代的知識,並且內化為島嶼認同,就有賴我們持續的努力。

 交通運輸的便利、外食的頻繁,讓許多年輕人忽略家鄉在地的滋味,食當季、買在地就是希望透過學童親手栽植到烹調,認識在地農產品的特色,並親身體驗農夫耕作之辛勞,進而懂得要珍惜在地寶貴的食材,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降低食物里程數,為全球糧食安全盡一份力,簡單的食在地、買當季其實蘊藏著深刻的智慧需要你我學習與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