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供電充裕穩定 政府必須要有更前瞻的部署

  • 2022-03-06

 充裕又穩定的供電,不僅是經濟與產業發展的基礎,對民眾生活品質的影響更是巨大;在供電無虞時,無人會感覺到電的重要,但一旦缺電卻是牽連廣大,短期又立即的影響是企業生產中斷、商家無法營運、民眾生活不便,更長期的衝擊則是影響企業投資意願。所有對各國投資環境的評估,一定包括基本公共設施的好壞,供電充裕穩定則是其中最重要的項目,那些「常態性」缺電、要分區供電的地區,絕對不可能有好的經濟與產業發展。

 3月3日一早,全台各地傳來停電的消息,停電戶數549萬戶,占全台家戶數900萬戶的6成。去年513大停電造成415萬戶大停電,517造成200萬戶大停電,這次大停電情況更為嚴重。此外,包括桃園、台南、高雄和屏東等多個縣市因台電供電設備損壞等理由導致無水可用,停電又停水的狀況引爆民怨狂飆。

 台灣無預警停電現象愈來愈明顯,台電公司的電力調度疲於應付,近年因為發電相關設備故障、人為疏失等造成大規模停電、限電、跳電、電力公安事故,比以往都多,顯見電力的供應與管理左支右絀。日益頻繁的無預警停電危機已現警訊,政府不能再用不切實際的能源政策與無法兌現的保證,逃避穩定民生供電的最基本責任。政府必須誠實面對缺電的問題,空口白話式的不缺電保證已無法讓人民安心,否則,大停電事故在未來不但止不住,還可能變本加厲,不但企業無法承受,一般民眾也絕對難以容忍。

 由於台電電力設備故障率明顯比往年增加許多,民間電力專家質疑這些事故已非單純的意外,而是因為供電不足而造成台電刻意長期降壓,致使電力設備損耗過高。台電講了許多專業的術語澄清外界質疑,但民眾不解的是:天熱時說供電吃緊是氣候變遷所致,但為什麼在氣候正常、也沒有地震或洪水天災的情況下,停電危機仍是一而再的發生?

 就像政府和台鐵每次在發生重大行車安全事故後,除了道歉、賠償之外,總是信誓旦旦會加強列管與檢討、強化改革,但直到下一次出事後,社會才發現,所謂的檢討改善只是紙上談兵。台電頻頻出包,每次台電在新聞稿裡一定強調會請專家學者詳細調查事故原因、全面盤查電力設備、強化設備維護周期及標準,幾乎已成為停電事件善後的固定用詞。

 台灣天然資源原本就極度短缺,但因長期電價低廉,國人的節電意識與節電誘因也一直無法提振,平均每年用電量是東亞國家地區最高。如今全球正面臨新一波的電力危機,如果政府再不盡早面對因應,未來缺電、限電的夢魘恐將成為常態。在缺電陰影如影隨形之下,電力管理與調度的考驗與挑戰比以往更加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