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俄烏戰爭回顧馬祖三次危機(下)

  • 2022-03-01

 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機時,戰雲密佈,解放軍在馬祖對岸集結大量兵力,計有5個步兵師,八二三砲戰打響前,國共就已先在馬祖地區附近進行激烈海、空戰,國軍在8月14日擊落3架共機、擊沉3艘共艦,一時之間,中外媒體都認為國共將在馬祖開打,爭相申請要到馬祖進行採訪。雖然後來共軍強力砲擊金門,發動八二三砲戰,但由於當年共軍在馬祖戰區,開戰前局部優勢更大,開戰後預估損失更小,因此直到現在的相關討論也有人認為,當年專家、媒體猜測國共在馬祖發生戰爭,並非亂猜,共軍重砲轟擊金門可能是聲東擊西,最後的登陸階段作戰是砲擊金門,實取馬祖。

 關於第二次台海危機的原因有許多版本,過去主要說法的原因之一是中共「支援中東、牽制美軍」,1958年發生黎巴嫩危機,美國總統艾森豪在中東展開「藍蝙蝠」行動,以軍事干預方式應對國際共產主義威脅,毛澤東說,「美軍在黎巴嫩、英軍在約旦登陸,鎮壓中東人民的反侵略和民族解放運動……我們不能限於道義上的支援,而且要有實際行動的支援」、「世界上有一個地方叫中東,最近那裡很熱鬧,搞得我們遠東也不太平;人家唱大戲我們不能只做看客,政治局做出了一個決定-砲打金門」。

 目前中美關係不佳,中俄卻越走越近,此次俄烏戰爭,中共是否會再次演出第二次台海危機的劇碼,比照「支援中東、牽制美軍」,進行「支援俄國、牽制美軍」,值得觀察。一架不明飛行器飛越東引上空,已經引發國際媒體大幅報導,如果中共選擇「支援俄國、牽制美軍」,對金馬外島進行攻擊,卻「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確實仍是一個廉價而具張力的政策手段,一方面造成媒體高度關注,預約CNN新聞頭條,牽制美軍在亞太地區的兵力部署,助攻俄羅斯,另一方面也能將衝突風險控制在外島的有限範圍內。 

 而在1996年的第三次台海危機中,中共除了對基隆及高雄外海發射飛彈,解放軍計畫攻佔馬祖東莒島的消息更是甚囂塵上,從論壇上當年的馬祖老兵回憶,當時有些馬祖部隊是全副武裝睡覺待命,並且已經寫好遺書,陣亡發送,衝突一觸即發。

 第三次台海危機發生的原因包括美國打破17年慣例准許李登輝總統訪美、台灣台獨民意升高、舉行首次總統直選等,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國際因素,就是在蘇聯垮台後,「聯中打蘇」的利益基礎,突然崩塌消失大半,甚至中國大陸將可能取代蘇聯,成為美國的頭號競爭對手,因此中美在台海問題上示威互嗆並不意外。

 現在俄烏戰爭中的俄羅斯,已經不是1996年那個剛走過憲政危機、經濟失敗的俄羅斯,俄羅斯可能已經重新成為美國的區域威脅,俄烏開戰後,美國一改之前對中國抵制冬奧、突顯新疆問題的敵視態度,反過來積極拉攏中方,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中國大陸外長王毅通話時更說出,「美方反對台獨」。過去中美關係敵對惡化時,中共要打馬祖、美國要丟核武,中美關係和緩時,馬祖對岸的解放軍前沿部隊後撤,單打雙不打停止,大象打架,馬祖遭殃,這次俄烏戰爭中國大陸的動向備受關注,不論是美國希望的「聯中打俄」,或是俄羅斯期待的「以中制美」,都將牽動兩岸局勢,也將會影響馬祖,馬祖可能又會被國際博弈推到區域衝突的第一線。

 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從俄烏戰爭回顧馬祖的三次危機,我們期望馬祖不再有戰爭,永保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