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境之北的東引鄉在去年獲審查通過,加入台灣慢城聯盟,並進行相關準備作業,規劃於113至114年間申請國際慢城認證。這項的認證不僅堪為馬祖之光,更讓地區的觀光提振至另一層次,使知名度走出去、影響力踏進來。
慢城概念源自於義大利的「慢食」與「慢活」,以簡單樸質的生活為核心主張,讓生活更自在。20世紀末,義大利美食家反對西方速食連鎖業進入,不願陷入全球化的速食主義,讓世界各地的飲食趨向均一,侵害在地傳統飲食文化,因而倡議慢食的概念,主張運用地區的食材,並在來源乾淨、交易公平、食材優質的前提下,找回在地味道。而後,義大利的幾個城市為進一步遏阻全球化浪潮的入侵,共同發起慢城、慢活的運動,呼籲回歸在地資源的珍惜與尊重。
所謂的「慢」,並非指行為動作牛步緩慢,也非指生活慵懶,所追求的是迥異於講求速度與開發的一種生活方式。全球化後,許多人察覺到GDP的指數不等同於生活品質、也不代表幸福快樂與否;反倒會因過度的開發讓環境生態破壞、快速的發展步調讓生活陷於焦慮與煩躁。相較於重商主義下的城市,慢城極力推廣環境生態保護、文化與遺址的尊重維護、以及低碳發展與飲食,不以速度為目標,如同國際慢城組織以蝸牛為象徵標誌,強調不用趕、不用急,用自己的步調走。
東引若未來能獲國際慢城的認證,勢必對在地發展有相當加乘作用。首先,得以增加知名度,讓國內外遊客都想來一探究竟,藉以推廣我們在地文化與生態;其次,當提升觀光亮點吸引人潮來朝聖後,連帶的錢潮也會吸引年輕人返鄉工作,增加就業機會,也能深化對在地的認同;第三,慢城講究的是品質,而非走馬看花,因而當遊客來訪停留時間越久,消費的金額數也會隨之增加,擴大在地商機;第四,也更能喚起鄉親對於在地環境的重視與珍惜,不任意跟風強調大破大立的建設。
儘管成為國際慢城後有著相當的誘因與利基,但仍須先行通過八大公約的檢核。這些考驗包括:人口數低於5萬、致力保護與維持純淨環境、大力推行永續發展的新技術、保護當地風俗習慣與文化資產、推行健康的飲食與生活方式、支持當地商業的發展、熱情接待外來客人、鼓勵培養公民意識。且為維持慢城的相當水準,每4年尚須接受一次考評檢驗,容不得馬虎懈怠。
台灣慢城聯盟分別由苗栗縣三義、南庄、花蓮縣鳳林、玉里、臺中市和平、雲林縣古坑、嘉義縣大林、屏東縣瑪家、竹田及臺東縣鹿野、池上以及連江縣東引等由12個城市組成,其中鳳林、大林、南庄及三義4個鄉鎮已獲國際慢城總部認證,其他鄉鎮仍待觀察審核,於此我們仍有努力的空間。
社論/慢活慢食是馬祖的觀光軟實力
- 202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