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日前接獲民眾陳情,指陳收到名義為勞動部的發信單位,邀請民眾加入社交平台,要求提供個人資料,以遂行求職應徵。經查證後發現,官方並未做出類此邀約,是為詐騙的手法,鄉親需多提高警覺。儘管如此,呼籲「反詐騙」看似稀鬆平常,但撥弄到人性的心弦時,經常陷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泥淖。
有位在心理界富有知名度的諮商師曾分享自己差點也受騙上當的驚魂記,在在說明了高知識者也無法抵擋心魔的交戰。過年前,該諮商師接獲一通電話,對方自稱為稅務單位,先詢問是否為某某某,而後又將自己曾進行過的演講與執業足跡,以及其他兼職的項目逐一點出,詢問是否正確;最後指出因稅務申報作業有誤得予以勘誤,要重新核發稅單,須請盡速提供帳戶相關資訊。
文字敘述到此,立於旁觀者的彼我或許都會直覺認為是場詐騙,但立於當事人卻不這樣想。該諮商師為確認事情的真偽,還再次詢問對方有關自己的個資,連身分證明資訊及聯繫地址都能陳述出來,讓諮商師額頭上的汗滴直流,內心開始動搖,思考這通電話是否會是真確,否則怎能鉅細靡遺的應答。正當在話筒端苦惱不已時,身旁的家人似乎有聽到他們的對話,直接說:「別被騙了,電視都有宣導,要補稅會寄紙本通知來…。」該諮商師說,霎那間,似乎如同被閃電擊中,瞬間回神清醒,回到理性思考層面,慶幸沒上當。
由於政府努力針對詐騙進行宣導和觀念導正,讓反詐騙思維成為生活的一環,儘管可以不去貪財、歛色,但人性的緊張與焦慮卻是最薄弱的一塊,也是詐騙集團看準的要害。當面臨害怕、無助時,由於攸關自身的急迫性,經常會容易被洗腦上鉤,無暇進行查證思考,一步步踏入對方編織好的圈套。面對類此情形時,大腦已沒有思緒去研究真偽,但在行動前,不妨把心理的疑慮或不安與身旁友人分享討論,或是打幾通電話找人訴苦求援,有時旁人反而能把事情看得清、想得透,一句不經意的話就能打醒夢中人。
防詐騙是全體鄉親共同的責任,除了消極的知曉詐騙伎倆外,更要積極的管理好自身的個人資料,不輕易流露自己個人隱私,讓非法之徒有機可乘。
社論/多一人思考多一分瓦解詐騙力量
- 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