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富裕的國家與城市,包括台灣在內,食物浪費問題已漸趨嚴峻。其影響不單只是減低經濟效益,更會破壞環境,降低生活質素。現實中,世界上還有不少人生活在飢餓之中,而我們卻每天在浪費及消耗大量的食物。尚幸社會對食物浪費的問題已開始關注,積極地採取有效行動並面對挑戰。
食物是地球的珍貴資源,根據聯合國報告指出,有1/3的食物,還沒進入人們的胃,就在生產、收割、運送、消費的過程中被浪費了,依環保署統計資料,臺灣每月國人的廚餘回收量約達4萬公噸,大量的食物廢棄物,除了會產生廚餘、溫室氣體排放等環境問題,造成地球環境的負擔,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縱觀現在社會風氣,在餐廳招待至親好友來訪,一定要賓主盡歡,酒足飯飽不醉不歸,才算誠意十足,這種觀念已成為普遍的陋習。還有超商與大賣場的食物,雖然到期其實還能食用,卻一律下架。台灣與馬祖離島早期物資缺乏,經過全民努力,刻苦勤儉,才有今日的豐衣足食。這一代的人,幾乎不曾為糧食苦過,甚至多到淹腳目的地步,所以大家對於「吃」,總覺得是理所當然的。
所有的食物都需要投入土地、水、能源、人力等資源來生產,浪費食物等同浪費了生產過程中所有珍貴的環境資源,而且更會產生大量碳排放。惜食最重要的其實是從「源頭」就開始減量,而不是製造出大量的浪費後才想怎麼解決。身為消費者的你我,絕不要輕忽自身的力量,每一餐的食物選擇、採買方式的調整,都是改變的契機:定時定量購買、寫下購物清單、盡量不衝動購物。願一己之力終能如涓滴細流,匯聚成永續消費的泱泱之河。
近年來,從政府部門到民間其實也開始推動減少食物浪費,如:即期品優惠、減少過度採購、捐贈仍可食用食材的惜福大賣場等措施,但要有效的解決剩食問題,從政府、餐飲業者到消費者,每一個環節都要攜手合作,才能對減少食物浪費盡心力。每一個人都應擔負起身為消費者的責任,透過日常行動來實踐減少食物浪費。從這些生活中的習慣開始著手改變,就能減輕剩食給環境帶來的負擔,不只是不剩下,而是盡可能完全地發揮食材的用處,把食物的價值最大化,才是「惜食」一詞所傳遞的意義。
古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減少食物浪費,除了可以節省荷包、培養感恩惜食的價值觀之外,亦有助減少生活環境的污染、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地球的資源有限,大家應即刻展開行動,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出一分力,多一分關注,我們共同生活的環境也會因你的參與而改變。新春伊始,讓我們用「惜食惜福」的綠色飲食習慣,一同來避免食物浪費,為新的每一天,留住環境的美好,積存自己的福氣吧!
社論/節省食物資源 一起努力愛護環境
- 202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