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高齡化旅遊允宜深入擘劃

  • 2022-01-28

 今年甫落幕的大學學測,國寫考科以「樂齡出遊」為題,請考生說明出遊意義,並思考如何照顧長者需求。儘管有論者認為平淡樸實,但這議題卻相當生活化,也是高齡社會下彼我無可避免的議題,也對馬祖觀光的營造上相當重要,相當值得省思。

 長輩們出遊在乎的不是能跑多遠,而繫於解除寂寞與人群互動的同樂。銀髮族群體力受到生理機能限制的關係,未必人人都能南征北討的遠遊,甚至到那兒旅行也都不在乎;經常,他們所寄託的在於陪伴,不致孤單與落寞,有人可以講講話、敘敘舊。倘缺乏人際間的互動,鎮日窩居在家中,足不出戶,只剩電視機和手機的伴隨,如此容易肇致憂鬱、暴躁、悲傷、甚至是尋短的情緒,使得心理上不甚健康。只要能踏出家門與人互動、參與團體,除得以分享心事或訴苦,以及相互照應外,最重要的就是豐富和開闊自己的心境,保有正向思維。

 為迎接長者們旅行,地方上的各行各業也都要隨之配合因應與修正,以讓旅途上更加放心與便利。舉如在飲食上,有的長輩有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不適合重油重鹹,餐點上要能從少油少鹽少糖的方式開始設計,以維持健康。交通工具除了推出觀光巴士載運外,車體的設計也要從長者的需求來改造,像是低底盤的公車、配有升降電梯等,都能夠讓行動不便的人能來去自如的上下車。住宿上亦須強化室內防滑、防摔、緊急通報的配備,空間坡度要平緩且少階梯,以及做好逃生路線規劃。儘管這些對業者可能多了些程序與負擔,但種種有形設施完善後,才能讓長輩及其家屬放心,願意列為考量首選。

 在行程規劃時也要以不趕時間的為主,方能使其享受旅遊,放鬆心情。高齡者旅遊除了有志進行自我挑戰,而前往溯溪、跳傘、泛舟等外,多數人泰半不希望過度激烈與緊湊,得以慢慢觀賞與品味,悠閒享受時光。仔細觀察,許多熟齡的旅行元素不外乎是以懷舊與健康為主體,透過景點喚起從前記憶,得以和旁人分享過往經驗與酸甜苦辣,共同讓時光倒轉數十年,使唇齒間充滿不少驕傲與美好。而藉由走馬看花、健行的微運動的方式,也能促進呼吸吐納的喘息,讓身體流汗達到運動效果。不論何種態樣的攬勝,能在旅途中看見長輩的笑容就算是成功的旅行。

 花蓮縣政府日前授課培訓50名無障礙旅遊管家,針對未來行動不便的身障或高齡銀髮族來花蓮旅遊,可找專屬管家提供服務。這是一個創新、也是一記遠見,相當值得以觀光立縣的馬祖借鏡參考,讓島嶼的樂活旅程更具人性與溫暖,使鶴齡友善成為我們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