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擺盪於理性與感性的投票

  • 2021-12-17

 明天即將要針對核四、萊豬、公投時間、藻礁等四大議題進行全國性公民投票,儘管這些主軸未必全然與馬祖直接相關,但鄉親們投票與否可從「理性」和「感性」兩面向來探查。

 從理性選擇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是經濟人,會經過仔細計算後,以最小成本、極大效用的方式來衡量。好比說出門用餐,要選擇哪間餐廳、點選那些菜餚,勢必會精打細算,斟酌的細節包括餐廳距離遠近,是否能步行前往或是必須另搭乘交通工具;餐廳是否具有裝潢與氣氛、環境乾淨與否、作業速度快慢;餐點的價格高低、分量是否足夠、餐飲口味品質好壞等等,讓花費的金錢效用最大化。真正理性的消費者會查訪全盤的訊息後,把預期效用扣除成本後做出最後最有利的抉擇。

 對於純理性的選民而言,投票的決定也是端看機會成本,以獲得最大效益為出發點。舉凡從最單純的出門便利性與否,像是天候為艷陽或是陰雨、到投票所的交通距離遠近、路途上發生交通意外的風險、耗費投票等候時間多寡等等;乃至投票效益的思考,諸如對投票內容的理解與否、投票結果是否會因自己一票而有關鍵性效用、或是投票後勝利方是否會給予實質反饋等,會逐項推敲思考。但實際上,倘若真正把這些因素綜合考量後,會前往投票者可能屈指可數,甚至沒有人會願意參與公民事務。

 洵是,除了理性的察覺外,感性面的道德與精神也會是左右前往投票的關鍵。諸如對於公共事務的責任感,相信經由對社會的參與能改變政策產出,對生活進行不一樣的選擇,自己的未來自己決定;或是受到大環境的鼓舞和刺激,讓內心激起波濤洶湧,決定參與投票;抑或可能受親朋好友的說服或請求,在人情世故下不得不參與。換句話說,鄉親們有可能不會為了要多排隊等待幾分鐘、多花幾分鐘的交通路程、忍耐寒風吹襲等因素而放棄政治權利的行使。

 由是,投票的行動抉擇不完全是理性,不僅我們無法全然的分析各種機會成本,更可能受到種種的主觀、偏見、情感、正義等交織影響。這次公民投票不論參與與否、投票意向為何,都請鄉親們回到自己本身的初衷,在理性與感性間做出對自身最有利的安排與決定,為國家、地方的發展做出明智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