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共同努力 面對空氣污染

  • 2021-12-16
 馬祖冬天受東北季風影響,空氣品質容易受大陸所產生的境外污染物影響,導致空氣品質惡化,其中的污染物會對呼吸道造成危害,且與心血管疾病及癌症亦具有強烈關聯性。為了監測及預警境外污染物,環保署在每年境外污染好發季節都會適時對外發布空氣品質預報資訊,民眾應隨時注意相關訊息,並重視保健及各種防護措施,維護身體的健康。
 空氣污染物中對人體危害最大的就是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 PM),有粗及細懸浮微粒,主要成分包括硫酸鹽、硝酸鹽、氨、氯化鈉、黑碳、礦物粉塵和水,及懸浮在空氣中有機和無機物固體和液體的複雜混合物。尤其當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可經由呼吸道進入身體,可能會引發人體器官不同的危害,而敏感性族群所受到的影響更深。
 雖說境外污染物影響空氣品質,但境內污染物同樣不可小覷。據環保署指出,我國約有4成為難以操控在我的境外污染源,另約6成則為境內污染源,包括工業源、移動污染源及其他污染源。政府為改善國內空氣問題,減少對人民的健康影響,已積極對於工業源、交通源及逸散源等各類污染源進行有效管制,並持續進行環境監測及導入科技執法,持續努力處理空污問題,維持台灣環境的永續。
 對於空污,特別是PM2.5這種看不見的敵人,長期暴露帶來危害甚鉅,務必做好保護措施。當空氣品質不佳時,民眾外出可佩戴口罩保護自我的健康,回到家中須趕緊洗手、洗臉及清潔鼻腔,同時關閉門窗或使用空氣清淨機來過濾髒空氣,而敏感性族群更須做好防範,應儘量待在室內,減少戶外活動,以降低個人風險。
 政府致力於改善空氣品質,民眾也能從日常生活中付出行動,共同協助去改變現況,如飲食習慣的改變,避免食用燒烤及油炸食物,減少食物製作過程中產生的PM2.5。購買天然纖維材料衣物或環保服飾。增加種植綠色植栽,落實節約用電珍惜能原。外出改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降低廢氣排放及能源消耗量。加強空污自我保護觀念。民眾祭拜可選擇更為環保的方式,以功德捐獻、白米、鮮花素果等取代燃燒金紙,提升空氣品質,每個人都可以從自身開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