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08日17:28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解密毛澤東決策砲擊金門:曾擔憂遭美軍轟炸
黃迎旭/最新1期《學習時報》《決策砲擊金門》一文:
毛澤東在決策砲擊金門時,曾反復掂量會不會把美國拖進來。如果把美國拖進來,砲擊金門作戰很可能會擴大,一些沿海大中城市有可能遭受美國飛機轟炸,給中國的和平建設帶來巨大破壞。
文章稱,決策砲擊金門有一個過程,1955年8月中美啟動大使級會談,談了2年多,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結果。1957年12月美國單方面降低中美大使級會談規格(由參贊出任談判代表),致使會談陷於停頓,中美溝通視窗被關閉。美國對華態度趨向強硬,台海局勢隨之緊張起來,蔣介石反攻大陸的調門也一時高漲。毛澤東開始考慮調整鬥爭策略。
1958年6月16日毛澤東主持會議討論外交問題,提出了針鋒相對、以文對文、以武對武、先禮後兵的對美鬥爭方針。30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要求美國政府15日之內派出大使恢復會談。美國故意在15日期限內不作任何答復。
恰在這時,7月15日美國軍隊為干涉伊拉克革命入侵黎巴嫩,同時宣佈駐遠東美軍進入戒備狀態,蔣介石也隨之宣佈臺灣進入特別戒備狀態,台海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毛澤東從15日到18日連續4個下午召集會議商討對策,經過充分討論,作出了炮擊金門的決策,人民解放軍參戰部隊開始向福建前線集結。
美國得到中國準備對金門等沿海島嶼採取軍事行動的情報後,決定強化“戰爭邊緣”政策進行遏阻,在調兵遣將的同時,發表威嚇性言論。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
18日,毛澤東在彭德懷、黃克誠關於在深圳方向部署軍事演習的報告上批示:“準備打金門,直接對蔣,間接對美,因此不要在廣州深圳方面進行演習了,不要去驚動英國人。”這表明毛澤東最終定下了砲擊金門的決心,並確定了行動指導方針“直接對蔣,間接對美”。20日下午毛澤東召集會議,具體部署作戰行動。21日晚前線部隊進入指定位置,23日下午 5時 30分,數百門大砲齊發,2個多小時發射了近 3萬發炮彈,拉開了砲擊金門的序幕。
在決策砲擊金門的過程中,毛澤東所面對的是台海兩岸關係和中美兩國關係交織在一起、內政和外交交織在一起的複雜局面。砲擊金門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會不會招致中美攤牌,發生直接軍事對撞。
葉飛回憶:在最終定下決心的前夕,毛澤東曾詢問,會不會打到美國人,在得到“無法避免”的回答後,沉默無語,沒有作出任何決定。這表明毛澤東在決策砲擊金門時,曾反復掂量會不會把美國拖進來。如果把美國拖進來,砲擊金門作戰很可能會擴大,一些沿海大中城市有可能遭受美國飛機轟炸,給中國的和平建設帶來巨大破壞,甚至有可能威脅世界和平。就是說,砲擊金門有很大的軍事風險和政治風險。
但是,毛澤東最終還是定下了砲擊金門的決心。在發起作戰前後,他曾經講了幾條理由:一是支援中東人民的反美鬥爭,二是打擊一下蔣介石集團氣勢,三是摸一摸美國臺灣政策的底牌。
其實,毛澤東有更深層次的戰略考慮,就是要用特殊方式同美國進行一場戰略性對話,奪取中美圍繞臺灣問題進行對話的主動權。毛澤東在9月6日最高國務會議上說:“你美國人過去談判又那麼冷淡,中斷了好幾個月,現在你想談,那好,可以談。我們不打,它就不想談,要把這個繩索捏緊一下,它感覺到痛了,他說,好好好,我們來談吧。你不捏緊,他就不談。”自從1950年6月美國借朝鮮戰爭「入侵」臺灣以後,臺灣問題就不再僅僅是內政問題,而成為中美之間的嚴重鬥爭。為了維護遠東地區和平,中國願意同美國展開談判,但把內政和外交嚴格區分開,只談美國從臺灣撤兵的問題,而美國非但不認真對待中國的撤兵要求,反而要求中國承認台海現狀,承諾不使用武力,顯露出把兩岸狀態永久化、固定化的企圖。在美國單方面關閉溝通視窗、對華採取強硬態度的情況下,如果中國示弱,消極等待美國恢復談判,等於把中美對話主動權拱手交給美國,讓它享有談與不談的自由權,進而享有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自由權。毛澤東決心以強硬對強硬,以“戰爭邊緣”對“戰爭邊緣”,用砲擊金門行動向美國表明中國捍衛國家統一的堅強決心和意志,同時告訴美國人談與不談的權力並不完全操縱在它的手裏,如果“文談”不成,“武談”中國也可以奉陪。當然,毛澤東並不是一味逞強,而是始終在揣度美國捲入戰爭的決心,注意拿捏好“戰爭邊緣”的尺度。在準備炮擊有美艦護航的國民黨軍運輸船時,毛澤東明確指示前線指揮員,只打蔣艦,不打美艦;如果美艦開炮,不許還擊。嚴格貫徹“直接對蔣,間接對美”的方針,把砲戰控制在內戰範圍,儘量降低政治風險和軍事風險。
砲擊金門,有點像毛澤東所說的“草鞋沒樣,邊打邊像”。打的決心下了,但怎樣收場卻要視三方互動所產生的效果而定。其中關鍵一步棋,就是處置金門、馬祖問題。蔣介石控制金、馬,扼住了廈門、福州的出海口,卡死了整個福建,牽制東南沿海經濟發展。起初有乘勢拿下金、馬的意圖,當金門守敵基本被打癱後,一些人主張一鼓作氣實施登島。然而,毛澤東在掌握了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和蔣介石為棄守金、馬而鬧得不可開交的情況後,斷定美國企圖以沿海島嶼換臺灣,用海峽把兩岸永遠分割開來。基於這個判斷,毛澤東決定把金、馬暫時留在蔣介石手裏,實行“打而不登,斷而不死”,待今後條件成熟時台、澎、金、馬一併解決,並決定砲擊金門長期化、經常化。毛澤東將此舉稱之為“絞索政策”,套住美國並擴大美、蔣矛盾。
砲擊金門,雖然沒有徹底解決臺灣問題,但中國卻從中獲得了重要戰略利益。一是迫使美國亮出了不想因為金、馬等沿海島嶼與中國交戰的底牌,並不得不把在沿海島嶼的“戰爭邊緣”政策調整為“脫身”政策,導致美、蔣矛盾擴大,想脫身又脫不了,弄得首鼠兩端,在戰略上陷於被動。二是迫使美國不得不接受中國政府提出的恢復會談的要求,中國掌握了恢復會談的主動權。雖然中美會談仍然談不出什麼實質性結果,但至少讓美國人認識到談與不談的主動權並不操控在他們手中,進而清醒地認識到以何種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的決定權不操控在他們的手中。三是在打擊了蔣介石氣勢的同時,也摸准了美、蔣矛盾的“脈”,掌握了蔣介石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基本立場,從而決定不實施登陸,並用長期化、經常化的砲擊金門保持對話,形成了兩岸心照不宣地聯手抵制美國“兩個中國”、“一中一台”陰謀的政治格局,實現了“靈機應變,主動在我”的要求,有效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
解密毛澤東決策砲擊金門 曾擔憂有很大軍事和政治風險,關鍵一步棋處置金馬問題--新浪網
- 201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