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城慢走:感受離島、微城、慢生活--杭州網

  • 2012-10-25
2012-10-23 10:41:29 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黃蕾
“離島、微城、慢生活”,初次看見這個主題時我並不以為然,慢生活,能有多慢?然而在我晃晃悠悠地花了五個小時,顛簸著抵達舟山嵊泗的時候,看著這個遠離城市的海島,還有那些不緊不慢走著的人們,忽然覺得,不如就在這兒,開始尋找一場慢生活的足跡吧。
站在嵊泗縣泗礁本島最高的觀景平臺往下看,夕陽下依山而建的邊礁嶴村,一幢幢高低錯落的房屋色彩斑斕。臨海那片抹上濃重的紅黃色,如醉了的新娘;依山而上,是層層漸淺的暖黃色;再遠處,是白色、青色、灰色,帶著清晨半醒半醉的迷蒙。
島嶼足夠小,一眼便能看出誰是個遊客。一條主要街道,被我反反復複來來去去走了很多次。慢生活,並不指的是睡到日上三竿才是慢。在嵊泗,這裏的人們早早起來去集市裏買菜,而菜的主要元素就是各種讓人叫不出名字的海鮮。
隨處找了一把椅子坐下,靜靜看著當地人走路的速度及臉上的表情,突然發現,“哦,原來這就是慢生活了”。
早上7點50分,不少拎包上班的人走出家門,慢慢地走著。我拖住其中一個,好奇地問:“你們不怕上班遲到麼?”32歲的張勁笑著說:“這裏比不得大城市,從家裏去上班,走路只需要五分鐘,哪兒用得著趕路呢?”
的確這裏的馬路上,連汽車都是極少的。而在街道的另一邊,一隻小狗懶洋洋躺在路中央,見到生人也不叫,只是經過它身邊時會抬頭瞄你一眼,接著曬太陽。
漫步走進小漁村,四處都是平和而舒坦的微笑,連自己也不由自主地放慢了呼吸,放慢了腳步,放慢了緊繃著的靈魂。
慢生活的最高體現當屬漁民的家人。這裏的漁民一個月中有半個月是在海上打漁的,還有半個月就在家中休憩。“一般老公出門打漁之後,我們就在家沒啥事幹了。”住在漁村的張嬸笑著向我述說著她的幸福生活,“我每天在家看電視、和街坊一起曬太陽打毛線、抑或拉上幾個姐們一起打麻將。老公回來之後,也就是多燒一個人的飯菜,偶爾要幫著他曬曬魚幹。”
而這樣的幸福生活並非只有舟山有。在我國的很多角落,都存在著這樣的一座微城,而生活在微城裏的,就是一段段緩慢流淌的時光。這樣的日子,你可曾遇見?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暖泉鎮
古老的院落、泥石牆堆砌的房屋,早晨第一縷陽光照耀下來,映射著黃土的色彩,讓這一片土地越發顯得金光閃閃。而正是這麼一個小鎮,遠離著繁華都市的浮躁喧囂和紛爭,一股暖泉在這裏緩緩流淌,氤氳的熱氣在村落之中散發開來,繞過氣勢雄渾的古堡、穿越靜謐的古寺、古戲樓。這裏是讓人感受到溫暖的人間仙境,是塞外的一朵聖潔的雪蓮,靜靜綻放。
暖泉鎮,顧名思義,因這裏的兩處“暖泉”而聞名。
《蔚州志•管道圖》中記載:“出城西三十裏暖泉堡中,泉之源以石甕分東西流”,又說“其水澄清如鑒,三冬不凍,故雲‘暖泉’。”暖泉的水一年四季水溫均為16℃,寒冬臘月的天氣裏,湖面上水氣繚繞,恍如人間仙境。暖泉養育著全鎮的居民和數百畝的菜園、稻田。
暖泉鎮上,主體建築都建立在平坦寬闊的街道之上,居民樓、戲臺、西古堡,這裏的一切都保持著古樸的風味。
行走在暖泉鎮上,最具有特色的就要屬這裏的西古堡了。西古堡始建於明嘉靖年間,俗稱“寨堡”,佈局嚴謹,集“古民宅、古城堡、古寺院、古戲樓”為一體,走在暖泉街頭,穿梭于古堡之間,看著精美的磚雕飛簷,夾雜著氤氳而上的水汽,在朦朧中聽著遠處人們的嬉笑聲和泉水流淌的叮咚聲。
雲南省騰沖市江東古銀杏村
你可以想像這是何種景象嗎?
每到深秋季節,一地的金黃灑在大地上,而居民樓就建在銀杏樹間。家家戶戶的木屋,共環繞著3000多棵古銀杏樹。
幾千年以來,這的人們生生世世種植灌溉著這批古樹,使得整個村落都散發著樹的靈氣。
大塊大塊的石頭圍成了每家每戶的院落,村裏的孩子三五成群地在圍牆間、在銀杏樹下嬉戲打鬧,一地金黃的落葉整整齊齊地鋪蓋著圍牆外的村道,舉目向上望去,陽光透過古銀杏樹揮灑而下,猶如碎金點點滴滴。
這裏沒有門票、沒有車隊、沒有集結的人群,真正的慢生活不需要太多的商業氣息,這裏只有質樸的居民和歡聲笑語。
這個村落靜靜地隱于群山的環抱之中,農莊之上炊煙嫋嫋,每家每戶都敞開著大門等著鄰居前來。連片的銀杏樹掩映著村民的房屋,靜謐、神聖,這裏會讓人心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定。
英國勒德羅
勒德羅(Ludlow),是個有千年歷史的邊界貿易城鎮,靠近英格蘭和威爾士的邊界,現在的居民有1萬人左右。勒德羅2003年被慢城組織認證通過,成為英國第一座慢城。據說慢城組織官員當時在訪問該城後這樣評價:勒德羅幾百年前就已經是一座慢城。
所謂典型的慢城生活,就是吃健康的食品,還有不能忘記與周圍人的互動,同為你烹飪食物的人說幾句話;花上一點時間停下來和別人聊上幾句,一起工作享受生活。
英國人是從骨子裏透出的慢,有這麼個故事:在蘇格蘭尼斯湖湖區的一個小鎮,有一個很有名的姜汁麵包房,存在了近四百年。如此長的時間,連蝸牛都不知能爬到多遠的地方去了,而這個麵包房卻還在原地踏步,沒有分店,面積也沒擴大,只能站下兩名顧客,第三個顧客就得站在店外了。而且還用手工製作,保持最純樸的味道,讓人感覺到,這家麵包房的主人不是為了賺錢而開店,而只是為了做麵包這件事。
勒德羅小得難以形容,站在高處俯瞰就是它的全部,小鎮的恬靜像嬰兒入睡一般,鎮上沒有一輛車,沒有任何喧囂的聲音,崇尚手工,每轉個彎就能找到工匠們開的店,他們都在建造傳統木結構建築方面有一手。
義大利布拉
在歐洲老電影中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形:清晨,金髮碧眼的女子坐在圓桌前,穿著睡袍,端著咖啡,看著報紙,一坐一小時;然後再哼著歌,梳頭描眉抹唇試裝穿鞋。
對於這樣的電影場景,回過頭來我們總是會想,上班摁指紋還來得及嗎?
布拉是一個僅1.4萬人口的小城,路邊常常豎著“時速20公里”的路標,隨處可見慢城的“蝸牛”標誌。蝸牛是世界慢城組織的LOGO。
在布拉,大家不會因為拋錨的小推車擋路幾個小時而焦急,不會為下雨回不了家而頭痛,甚至在買完麵包後,跟老闆再海闊天空地聊上一個小時都不足為奇。
在布拉,如果你走路快了,冷不丁會有一個年輕人拿著碼錶走過來,問你為什麼如此匆忙。不要緊張,他是“放慢時間協會”的會員,他們的工作就是手拿碼錶觀察路人,如果發現有人不到半分鐘就走了50米以上,他們就會上前給予“勸導”。
慢城,慢生活值得我們精心打量和留戀
也許有人會問,慢城意味著慢生活,那是否也意味著經濟發展速度也將變慢放緩?若是如此,那慢城則是一座不適合發展、奮鬥的城市,只能與養老相提並論。
會有這樣的想法一點也不奇怪。來看看歐洲的慢城,它們多半是中古世紀的小城——城內不能停車,不能賣速食,沒有霓虹燈,且週四和周日店面都不營業……這一切聽起來就像一幅純樸的田園風光圖,而讓人聯想到的詞便是經濟落後。
其實不然。慢城意味著慢生活,但並不表示慢生活的生活品質就很差。在慢城中,你可以拋去繁重的工作負擔、生活壓力,騰出時間培養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有事沒事喝喝茶看看書、賞賞花聽聽戲曲。真正感覺到自己是時間的主人,生活的領航員。 在之前公佈的幸福指數靠前的十大城市裏,成都、杭州、青島位列前三,在一定意義上它們也可以稱為慢城。其實,快只是城市的標杆,而慢才是城市的樂趣所在。
在這個快時代裏,人們的內心仿佛被一個聲音驅使著賣力地工作、賺錢,速食果腹,行色匆匆。然而,人們的靈魂卻往往跟不上身體的步伐,當大自然的閒情逸致離人們越來越遠,當抑鬱症、亞健康開始籠罩職場的上空,當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剝奪了寶貴的童年,當暴戾的情緒在社會上迅速蔓延……不得不使人們開始反省這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
到慢城裏尋找自己的一席之地吧,細細品味生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