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3 10:58來源:福州日報
蘇少壬任笑癡
作為福州顯赫的文化名片,位居福建五大劇種之首的“福州戲”——閩劇,已有400多年的歷史。2006年,國務院批准將它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故的省閩劇實驗劇團專職編劇、《釵頭鳳》和《荔枝換絳桃》作者之一陳明鏘先生(筆名姚洵)已在上世紀90年代我市《文化生活報》初創之時連續發表《閩劇史話》,所以本文對由明代昆山腔、弋陽腔衍化而成的閩劇的早期發展史,不再贅述。
上世紀中葉,閩劇盛況空前,名角輩出
閩劇在福州方言區有堅實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遠厚重的文化影響,凡閩籍華人多的地方都對它翹首期盼喜聞樂見。
早在1922年,福州閩劇就演到了臺灣,接著上海益聞書局出版許多鄭奕奏等名演員的留聲機唱片。
上世紀中葉,閩劇盛況空前,班社如雨後春筍,大的專業戲班有“舊賽樂”“新賽樂”“三賽樂”“四賽樂”“善傳奇”“復興”“賽天然”和“慶天然”等等,更有“賽月宮”“群芳”“天仙”諸女班。業餘的像福州郵政局、閩江輪船公司、福州青年會以及一些大學、中學,倉山區的高湖村、台江區的茶亭街等等,也都組織業餘劇團時常演出。激烈的舞臺競爭,使得許多“臺柱子”脫穎而出,他們成為在幾十年內葆有藝術青春、高樹旗幟的領軍人物。如“舊賽樂”的武生陳春軒,花旦黃蔭務,三花林趕三;“賽天然”的小生李銘玉,三花林務夏;“三賽樂”的花旦傅憶儂、林芝芳、陳杏芬,小生林芝卿、陳情;復興劇團綽號“三花才”的唐秀山,以及初為“善傳奇”花旦的鄭奕奏(1903∼1993年)和曾元藩(“新賽樂”)、薛良藩(“新國風”)、馬秋藩(“賽天然”)四大名旦,“三賽樂”的“三小”——劉小琴、李小白、董小狐等等。
鄭奕奏以獨特的閩曲唱腔,在其主演的100多個劇碼中,成功塑造了林黛玉、秦香蓮、霍小玉、孟姜女、杜十娘、祝英台等不同時代、不同年齡段、不同身份、不同遭遇的幾十個悲劇女性形象,形成“鄭派藝術”,被譽為“福建梅蘭芳”。梅蘭芳贈其相片和七絕:“南北藝人感同深,留得芳名共到今。見晚如逢親手足,應將肝膽照知心。”鄭奕奏的《紫玉釵》風行多年,迄今還有不少當年的戲迷會唱其中一些唱段。
“三賽樂”演出的《天豹圖》,機關佈景,引閩江之水到台江三山劇場舞臺之中,演員根據劇情,撲通一聲果真躍進水中武打,博得全場觀眾起立鼓掌叫好!第一本《天豹圖》看完不過癮,再看新編的第二本;還不過癮,再看第三本。好戲經常“全園滿座”,而弄不到票的人還是想方設法混入戲園,甘冒“看白戲坐白車”的風險——戲將結束逐個查票,把不買票“看白戲”的推進停在戲園門口的運貨汽車,載往馬尾卸下,罰他們步行回到市區。
戲園裏演,農村和城區搭高臺也演,觀眾如潮湧,好戲的許多唱詞都被印成36開的唱本,戲迷搶購回家學唱。
專業劇團輪回演出,觀眾踴躍排隊買票
福州解放,劇團調整,原有的全部保留,加強管理,進行劇碼整理。上演的劇本必先經市文化局藝術科(科長黃斌)審讀同意,彩排時再組織人員觀看提出修改意見。市文化局不斷編印現代閩劇小演唱材料供各地配合時事宣傳使用。林飛、林舒謙、陳貽亮、陳啟肅等解放前活躍於福州戲劇舞臺的知名編劇進入劇團編制。實行導演負責制,配合新婚姻宣傳,演出現代戲《婚姻問題》;配合土改宣傳,演出《九命沉冤》;整理出版《閩劇音樂》;結合掃盲,迅速提高演員文化水準(當年有些演員不大識字);改進燈光佈景,演出品質進一步提高。
和解放前一樣,專業劇團在台江的大羅天、天華、三山、中心和鼓樓的南華等劇場輪回演出,一天兩場:下午一場,晚上一場(有時上午還加演一場)。伙食就辦在劇場,吃大鍋飯。排練時間多在上午和劇場輪空時間。劇團拿到新劇本,抓緊利用飯後時間組織編導和領導聽劇本誦讀而後研究,表態通過或不通過。
1952年,舊賽樂共和班改建福州實驗閩劇團,幾經上省下市,是為現今的省實驗閩劇團。同年,成立福州市閩劇工作者協會,閩協劇團應運而生。上世紀50年代後期,又將三賽樂、四賽樂、新賽樂、善傳奇、賽天然、復興劇社、閩協劇團等調整分編福州閩劇院一、二、三、四團。組成兩個閩劇團支援三明、南平後,四團被撤銷。
1952年實驗劇團的《釵頭鳳》參加全國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獲演出二等獎;扮演陸游的李銘玉和扮演唐琬的郭西珠分獲演員一、二等獎。1954年9月,閩劇代表隊晉響亭導演的《煉印》,參加華東區首屆戲劇會演,獲導演獎、創作一等獎和優秀演出獎。主演林趕三和林務夏同獲演員一等獎,後該劇拍成電影。1959年是國慶10周年,紅旗閩劇團久演不衰的《夫人城》晉京獻演,好評如潮。
大獎小獎不如群眾的誇獎,《貽順哥燭蒂》正如此。它由鄧超塵編劇、李旦等導演,“四賽樂”首演,閩劇“三寶”之一的林務夏(另兩寶為林趕三和唐秀山)主演。長時間風靡全市,人人爭說貽順哥,個個笑話“奸狡利”。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看後題詩贊道:“八年尚憶《釵頭鳳》,今夕欣看貽順哥。宜喜宜悲情似海,輕愁微笑漾春波!”迄今貽順哥還是福州城鄉老百姓對吝嗇鬼的代名詞。
直到“文革”前,閩劇好戲連台難以計數,名演員也人才輩出,廣受熱捧。影響大的劇碼有“閩協”的《拜月亭》,“紅旗”的《負姑脫火》,“實驗”的《六離門》《臥薪嚐膽》,“一團”的《碧玉簪》《孟麗君》《陳若霖斬皇子》……名演員有陳妙軒、林瓊、詹劍鋒、周淑琴、林可清、林秀英、嚴美麗、洪深、胡奇明……
那許多劇團,那許多戲,那許多劇場(早年叫戲園)能在激烈競爭中讓觀眾踴躍掏錢排隊買票,一為方言民俗地方色彩濃厚,舞美、音樂、塑造人物的演藝不斷創新,日臻完美,二為票價十分便宜——早年普通座票價1.5角,特等座3角;後為2角、4角;“文革”前4角、6角。票價如此低廉,除當年物價低外,演出開支極端節約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舉一個例子——哪怕有如今天的大腕,參加演出也沒有住賓館、看星級、耍大牌、顯氣派一說。晚十一二點演完戲,演職人員幫助整理舞臺後就在舞臺四周搭鋪將就,翌日還得起早吊聲、練功。倘為未出師的男女學員,管教極嚴,即使本地有家,也不能擅自離開劇場、劇團,脫離嚴格管束的集體生活。一家劇場日夜演幾天後轉換另一個劇場再演,所有佈景裝置全用板車拉運,演職人員和學員列隊跟著板車步行,馬不停蹄再七手八腳忙著裝台準備演出,吃苦耐勞精神可欽可敬!
新時期閩劇式微,重振要革新努力
“文革”期間閩劇同全國百花一起凋零,解散的解散,下放的下放,不去說它。“文革”後,東風浩蕩,萬木逢春,10年被壓抑的閩劇破土而出強勁勃發,觀眾如饑似渴再一次蜂擁到劇場搶購門票。閩劇又從市區演到郊縣,演到台、港、澳地區和新加坡、日本、美國。
1981年“實驗”首演的《曲判記》得大獎。
“一團”的胡奇明、張品生和林寶英主演的《珍珠塔》連續爆滿100多場,再插上電視翅膀,飛出市界、省界和國界。響應振興閩劇的號召,胡奇明集資40萬元,把傳統閩劇《孟麗君》用實景拍成7集電視連續劇,由省京劇團的林戈明編劇,北影的陳懷凱(陳凱歌之父)導演;通過普通話道白,爭取方言地區以外的觀眾,尤其青年觀眾。外縣閩劇團紛紛競演于省城,平潭閩劇團的《春草闖堂》,在新開的台江文化館劇場演出,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福清閩劇團的《狀元與乞丐》,連江閩劇團的《甘國寶》……一樣聲震遐邇。2010年,《陳靖姑》赴臺灣巡演。陳乃春、林瑛、林培新、張建新等等新生一代挑起大樑。
培養新生代辦起省藝校省閩劇班和市閩劇班,前者由老藝人黃蔭霧主持,後者先由“閩劇皇后”胡奇明主持,升格為福州藝術學校後,陳妙軒的兒子陳乃春任校長。
改革開放以來,生活節奏加快,文化娛樂豐富多彩,接受閩劇演出的劇場越來越少。上世紀90年代以後,大部分影劇院入不敷出,或改換門面從事別項經營,或關門倒閉。
得文華獎、梅花獎、曹禺劇碼優秀獎,這獎那獎的多了:《貶官記》《天鵝宴》《丹青魂》《拜石記》《紅豆緣》《林則徐充軍》《蘭花賦》《王茂生進酒》……捧回榮譽,票房價值卻並不很高,送票彙報演出幾場,就不得不鳴鑼謝幕。
戲迷們愛看閩劇可買光碟或打開福州電視臺第三套閩劇節目,一家人在螢屏前品頭論足其樂融融。
專業劇團化整為零到農村和居民社區演高臺戲尚頗受歡迎,只是人滿為患的場面已不多見。邀集同好到公園、風景區演唱閩曲,自娛自樂的時有所見。福州閩劇院200多人不再分團,各區縣原有的閩劇團多也銷聲匿跡。1989~1994年舉行過6次閩劇展演,還是沒有挽回頹勢。
最近,陳乃春領導的福州藝術學校師生同台演出《紅裙記》又得好評。重振閩劇雄風不是沒有希望,但必須與時俱進、銳意進取,下一番更大的革新努力!
圖1《貶官記》獲得“五個一工程獎”
圖2.《貽順哥燭蒂》是閩劇最著名的劇碼之一
圖3.1962年,鄭奕奏演出《百蝶香柴扇》
閩劇在福州
- 201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