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3 08:49:28金門日報13日社論
全文如下:
香港《亞洲週刊》封面專題提供「金門模式突破」多視角探索空間
「因為格局決定了結局。金門不能只是沉溺在歷史的恩仇中,而要善用歷史的機緣,突破兩岸的歷史死結」,「兩岸民間的融合,讓金門作為一個試點,成為一個希望的島嶼,建立一個金門廈門的特區,不僅是經濟上的融合,也可以在政治上有更多的互動,這勢將刺激大陸加速改革,也使台灣走出當前的狹窄格局,讓兩岸老百姓攜手,共同開創一個讓全球中國人都興奮的未來」。
〈從血腥到希望的島嶼〉,《亞洲週刊》總編輯邱立本以此為題寫下〈封面筆記〉,為該刊的《金門模式突破》封面專題故事勾勒出了值得期待的金門願景。
香港發行,在兩岸、華人世界深具影響力的《亞洲週刊》,二○○一年元月八日曾以金門《兩岸三通先鋒》為封面專題,十年後,再次聚焦金門,推出《金門模式突破:建立亞洲免稅中心,探索港澳經驗》封面專題。二○一二年十二月九日出版的《亞洲週刊》以一頁〈封面筆記〉、八頁〈封面專題〉,分別從台北、北京、香港、澳門、韓國、廈門、金門等視角看金門未來的發展模式,篇章內容包括〈金門模式突破,亞洲免稅中心連接兩岸〉,〈金廈可借鑑紐約和新澤西〉,〈金門應可更為開放〉,〈為金門自由經濟示範區奠基〉等。
《亞洲週刊》的金門專題,是從台開集團的金門工商休閒園區設計概念圖〈突破〉,以亞洲免稅中心連結兩岸開始說起,「曾經是台灣海防最前線的金門,距離大陸的廈門僅一點八公里。金門走過在八二三砲戰時期承受五十萬發砲彈的日子,隨著兩岸和平的到來,將參考港澳模式,規劃建立自由經濟示範區,以及亞洲免稅中心,走向繁榮。金門將實施關稅、煙酒稅、貨物稅、營業所得稅、健康捐等五稅全免,期望每年吸引三百萬的大陸遊客。金門正與廈門商討兩地共用廈門機場,落實金廈生活圈」,報導中引用台灣土地開發董事長邱復生在國民黨中常會的提案,借鏡韓國濟州島經驗,在金門優先設立「自由經濟示範區」,提供優惠政策吸引跨國企業投資,帶動離島經濟,徹底落實「貿易自由化」;另專訪國立金門大學教授周陽山,提出可借鑑紐約和新澤西經驗,「金廈可由官方認可公營機構作商業談判,共同管理,擱置主權問題」,建立共同生活圈。
在兩個制度、兩種環境下發展,將來可以創造一個甚麼樣的模式對金門發展有利?《亞洲週刊》亦專訪金門縣長李沃士,提出「金門可以在兩岸融合交流發展過程中起先試先行的角色作用」,「整個海西發展用平台(潭)吸引台資加入,台灣當然也可以拿一個區域作為吸引陸資的實驗」。
從《亞洲週刊》的專題中,可以多角度觀察到透過金門作為探索兩岸經濟合作模式的各種可能,即連民進黨的「台灣智庫研究中心」最近也完成一份政策評析報告,建議政府參考港澳模式,將金門、馬祖建設為兩岸樞紐「黃金之門」,讓兩岸在金馬達成雙元貨幣並行、交通工具互駛等事務。
探索港澳經驗,從建立亞洲免稅中心起步的「金門模式突破」,借助《亞洲週刊》的推波助瀾,讓我們看到格局決定結局下,從血腥到希望的島嶼,勢 將開創過去所不敢想像的金門大格局。
【中央網路報】
格局決定結局 從血腥到希望的島嶼--中央網路報
- 20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