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趙小蘭之父趙錫成在國共對峙時期,曾在一艘專駛臺灣金馬離島貨輪服務,後來跑遠洋船,後出國深造留美發展、、、、。
內文摘要: 在一艘專駛臺灣金馬離島貨輪的代理二副職位。當時戰雲密佈,輪船常駛離島,非常危險。我們常受到炮擊,也曾受到轟炸,所幸均有驚無險。一次輪船被炸,上蒼保佑,三彈爆炸未中,擊中一彈卻是枚啞彈,並未爆炸,幸逃一劫。
2012-12-30 11:30:00 (原標題)趙小蘭之父撰文憶愛妻朱木蘭:一見鍾情,許諾終生愛護/來源: 中國新聞網/文/趙錫成
時光飛逝,轉眼木蘭已離開我們全家5年了。在木蘭息勞歸主5周年之際,大陸上海電視臺外語頻道特意為木蘭攝製了一部紀錄片“木蘭流芳”以示紀念,8月25日在大陸首次播放。據告,反應熱烈故又重播多次,反映觀眾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中仍然企求傳統性美德的溫馨。
我在“木蘭流芳”紀錄片裡被多次訪問內人趙朱木蘭的生平,真是千言萬語,心緒難平。我們滄桑共度60春秋,相濡以沫,相敬如賓。思前想後,木蘭至少讓我從三方面對她有無盡的感激與懷念:
(一) 感謝木蘭對我的信任,使我總是充滿信心與活力。
我倆生長於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木蘭家在安徽曾富甲一方,父親是政府官員。而我出生上海近郊的一戶小康農家,父親是清寒的小學校長。當年,我們雖飽受外患內亂之苦,但沒想到我卻因禍得福―遇到她!
因日軍侵華,木蘭的家庭被迫自安徽老家遷往南京,後又因內戰搬到上海。無巧不成書,也是神奇妙的安排,她在我的母校嘉定一中借讀,並借住在她閨蜜的至親之家,也是我摯友的家。於是天賜良緣,讓我們相遇、相識、相戀。
她來自南京,青春秀麗、嫺靜高雅,人見人愛,一時使小城為之轟動。她家庭開明脫俗,當時既未婚配又無男友。因此親友們都熱誠地為她牽線搭橋,認為我才是她的不二人選。
我適值風華正茂之年,進了理想的學校,學習優異,運動也強,加上家教有方,懂得禮貌,極受同學父母及長輩的讚賞,尤其受女同學們的青睞。這些女同學的家長雖也喜歡我,但總覺得並不門當戶對,千金小姐怎能下嫁予農村青年。我有自知之明,決定遵守父母之囑咐,先將書念好,謀個好職位後再談婚娶之事,同時也可重建被戰爭摧毀的家園,遂父母之心願,報父母之恩情。
天下果真有“一見鍾情”。當第一次見到秀麗嫻雅的木蘭,我心動了,心被她緊緊地揪住了。毫無疑問,她就是我心中夢寐以求的理想伴侶。但我隨後又陷入矛盾之中。既然這麼愛她,我就應先完成學業,謀求好職位,也讓她繼續完成學業後再談婚論嫁。每逢週末,我與木蘭及同學們歡聚暢遊,總感到無比地興奮愉悅,從此日久情更深!
當時國共內戰越來越烈,大家面對渺茫的前途人心惶惶,不知所措。我因需有上船實習的經歷才能領取畢業證書,但上船僅數日,時局驟變。因港口突被封鎖,我服務的“天平輪”再也不能返回上海,即刻我與家人及木蘭中斷了所有的音訊聯絡。
“天平輪”歷盡驚險,終於到了臺灣。我非常幸運地獲得了在一艘專駛臺灣金門、馬祖離島貨輪的代理二副職位。我認真工作,並且專心積極準備升等考試。但我心中忘不了木蘭,有空即四處尋找。
到處尋尋覓覓,四處碰壁,費盡周折,有時被人誤解為愚鈍之人,屢被擋在門外,幸好也有好心人熱誠相助,嘗盡人情世故。上帝不負苦心人。終於有一天,我在報紙上看到她的芳名被列在考試錄取的名單上。由於這點線索,我終於結束了一年多馬拉松式的苦尋工作。
當我突然站在木蘭面前,令她驚訝不已。在那兵荒馬亂、人人自顧不暇的年月,我歷盡艱辛才找到了她。我相信,木蘭被深深地感動了。她高雅嫺靜如前,仍略帶矜持,告別時她竟婉拒握手,使我難免有點悻然。但從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蘊藏在其內心喜悅之情。
當時,時局依然混亂,前途茫茫,但我蒙主恩找到了木蘭,更有了目標,意氣風發,信心與活力倍增!我乃真誠地告訴她:“請相信我,我會終生全心愛護你”。於是我們相愛了,熱戀了。
然而,我們又面臨門當戶對傳統問題之外的另一質疑:由於抗戰八年遺留下來的許多重婚教訓,木蘭的親友們非常擔心我這個獨生子在家鄉有否成婚,獨子會否嬌生慣養,最主要的,職為海員,離多聚少,私生活是否檢點自律。所幸我的准岳父母開明豁達,通情達理。尤其准岳父,閱識超群,認為我這青年人本質純正真誠,吃苦耐勞,頗有潛力,完全尊重木蘭的選擇及決定。木蘭給予我最大的信任,以心相許,我們終於如願以償,於1951年底在臺北喜結連理。
(二)感謝她創建了一個寧靜、快樂及幸福的家園
結婚前,為了能常與木蘭在一起,我甘願服務於一艘專駛臺灣及離島的貨輪。當時戰雲密佈,輪船常駛離島,非常危險。我們常受到炮擊,也曾受到轟炸,所幸均有驚無險。一次輪船被炸,上蒼保佑,三彈爆炸未中,擊中一彈卻是枚啞彈,並未爆炸,幸逃一劫。因此我作了考試準備,並順利地領到了二副證書。一俟結婚,我主動調船服務遠洋航線,不僅待遇更好,更求安全無憂,可免再受戰火的威脅!
但在遠洋船上服務,一年十個月在海上漂泊,離家時間多又長。當時時局尚未穩定,調換工作難似登天。我結婚翌日即上船服務,從未度蜜月。長女小蘭出生,我偕岳母送木蘭進醫院後,便一切拜託岳母,隨即上船。當時內心滿是內疚和不舍,但看到岳母那理解鎮定,疼愛慈祥的眼神,令我深受感動與激勵,並使我後半生為人處事受益匪淺。當再見到小蘭時,她已滿月了。
記得另有一次,我所服務的船隻久航數月後回到高雄,木蘭高興地帶著兩個幼女特地從臺北坐了整夜火車趕到高雄與我相聚,但沒想到公司有急務臨時把我調到另外一艘船上救急,讓木蘭母女三人徒勞而回,大失所望。長女小蘭一向懂事,當時還不到五歲,寫了一封簡短的信給我,告訴我媽媽回家後的確很難過,連晚飯都吃不下,我跟媽媽說請不要難過,爸爸不是去玩的,乃是為了工作。我於是回信安慰她,下次爸爸回去的時候,一定在家多待幾天。可是,三個月後再回航時,又因公司急事只停留了一天隨即出航。當時,我深感歉意,為的:一是對女兒失信,二是對木蘭的歉意,禁不住流了眼淚。我對她說:“你總是這麼堅強,從不流淚,真讓我感佩不盡!”木蘭拿出了她的枕頭指著它說,“我的眼淚都在這枕頭上”。我聽後既感動又激動,私下決志,此生將不遺餘力,發揮自己的潛力,使在這枕頭上的淚痕成為遺跡,而讓她的愁容化解成笑容。
但木蘭無怨無尤,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使我在努力奮發工作以外,勤於研讀,充實自己。
我很幸運,深得上司及公司領導賞識,升遷快速。我29歲即當上遠洋輪代理船長,在當時被認為是當代最年輕的船長之一。同時我參加了考試院舉辦的最高船長特種考試,名列前茅,並打破歷來紀錄,頓成新聞熱點,譽謂“首位船長狀元”成為佳話,並被獎勵入選為出國深造的優秀人才。在當時能來美國深造,是多數年青人的最高理想,誰也不願放棄這種機會。但這卻給木蘭帶來極大的挑戰,帶著兩個幼女又懷有七月身孕,不知何時才能再相會。
以當時美國入境之不易,有許多人拖上十多年才相聚,也有永未相聚之例,前途渺茫。但她相信我的潛力,毅然決然鼎力相助,支持我前往美國,家庭由她負責打理。她外柔內剛,巾幗英雄般的浩然氣概,令我既心疼又感動,至今難以忘懷!
我在美國半工半讀,終於在漫長的三年等待後把她們母女四人從臺灣接到美國。由於經濟拮据,我只能安排他們乘坐貨輪遠渡重洋,在海上漂泊了37天才抵達紐約。
三年離別,紐約團聚欣喜若狂。木蘭要我共同感謝船長及船員對她母女四人在船時的熱誠照顧。船長是我的學長,告訴了我一個驚人又動人的故事:船經巴拿馬運河時,天氣酷熱異常,才兩歲多的三女兒耐不住高熱而染上惡疾。船上既無冷氣裝置又無醫生,且乏醫藥設施,僅有阿斯匹林等簡單常用藥,均無濟於事。大家鹹認無力相助,但嫂夫人決不放棄,抱著高燒昏迷中的幼女,浸在裝滿冷水的浴缸內,通宵達旦,熬紅了眼,熬瘦了身,熬碎了心,助幼兒降溫。此孩命強,終於在三天之後,氣候也轉涼,重獲新生。船長歡送我們離船時豎起拇指說:“學嫂(其實是“學妹”),木蘭(花木蘭)本質,令人敬佩!”
萬事開頭難。抵紐約後的生活環境並不理想,一家五口住在單房小公寓內。生活雖清貧,但木蘭持家有方。我因收入微薄需做三份工作。她按月竟能積蓄五十美元,日子過得艱辛但愉快。她堅信我們的日子會一天比一天好!
感謝上帝,我們的事業一帆風順,發展得很理想。我們把女兒們送進最理想的學校,六個女兒都畢業自頂尖大學,並兼得研究院學位。尤其蒙福的乃是,她們都學有所成,在各自領域都有突出的成就,並深受母親影響,有共同信念,願為社會多做貢獻。
趙小蘭及趙安吉,一長一幼,是她們姐妹的代表。在當爸爸的眼中,安吉天資聰慧,酷如其母,人見人愛,有獨特天份。相信她無論做任何工作都能有所作為,但她卻選擇了辛苦繁忙的航運事業,能繼承父母的事業,並完成父母的願望是她最大的心願。這種精神也是受到她母親的感召,我做爸爸的為此深受感動。
至於,大家熟知的小蘭,是美國首位亞裔內閣女閣員,一步一足印,赤手空拳創造成績。眾多報導譽她為歷史性人物,我作為父親感到特別欣慰。但鮮有人知,她不僅是位稱職的內閣部長,是布希總統任內唯一做滿兩期共八年的閣員,也是天下最好的女兒之一。
做父母的深知做部長不易,但當部長後依然能如此孝順父母,這是超過我們父母的所想所求,是上帝賜予我們最難能可貴的禮物,是中華傳統孝道的楷模。她深受母親影響,善體親意,與母親一脈相承。我常說她的名字叫小蘭,實在恰當不過。
(三)感謝木蘭精神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及無限思念
木蘭息勞歸主周年紀念時,上海交通大學出版了一冊木蘭紀念集,標題為“平凡與偉大--一代中華婦女的典範”,我覺得這對木蘭一生是最恰如其份的評語。
“家母是一位忠貞不渝的妻子,無私奉獻的母親, 廣施博愛的慈善家,亞洲文化學者。母親溫良謙恭,淑德兼備。是一代中華婦女的典範”。這是她大女兒趙小蘭的感恩語錄。
木蘭一生謙遜,處事實在,為人低調,愛人愛神,熱誠上進。她年輕時因戰亂而未能完成較好教育而深感遺憾,因此理家之外,卷不離手,努力自修,終於在大部分女兒長大後,以五十一歲高齡再進修於紐約聖若望大學專研亞洲歷史,兩年後獲得碩士學位,成為亞洲文化學者。
木蘭自幼智勇兼備。抗戰期間,朱府遷居南京避難,將僅有積蓄藏在老家。她數次受命于家長,用心記下複雜的“秘密任務”,腰纏重金,跟隨著管家穿過多道軍事封鎖線,往返於安徽老家與南京之間,解決家中經濟燃眉之急。她當時還是個不到十歲的女童,勇敢機智,膽大心細,處變不驚,屢涉艱險,皆能圓滿達成任務。因此,常被父母委以重任,歷練成人。
她對培育後輩,除噓寒問暖之外,更因材施教。1980年代,世界航運及造船工業正處於艱困時期。為了鼎力支持祖國開放後,對外正求發展的造船工業,她不避辛勞,多次陪我返國,協助訂造散裝巨輪。當其中一艘“月梅”輪順利建成,她認為該是培育後代,繼往開來的良好時機,鼓勵小女兒在隆重的接船慶典上,代表船東致謝詞。當時出席慶典的有中國交通部,中國造船工業總公司,上海市政府,上海造船貿易公司,以及江南造船廠等有關單位的領導和眾多親朋好友,還有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及美國駐上海總領事等,盛況空前。在各級首長及貴賓講話之後,竟出現一位年僅十餘歲,穿著小花裙的天真小姑娘,由其母親護送上臺致詞。木蘭此舉大出眾人意料,但也博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及由衷的讚賞。
她練有一手好字,于秦篆漢隸、魏碑唐楷諸體,都有專業的水準,但從不表露出來。一直等到她離世之後,由她親妹妹整理她習字間時,才發現大批精彩的遺墨。後經公佈並與專家共賞,咸讚歎其書法有“男之力,女之雅,良非易易”。
她聰慧嫻淑,總有過人的靈感與判斷力,助我順利度過生活、工作等諸多方面的困難和挑戰,使我們的事業蒸蒸日上。我們家中共有五位知名學府的工商管理碩士(MBA), 但她無愧是我們家中MBA 的“無冕之王”。
木蘭在這世界上,走完了她的行程,終在2007年8月2日被主接走。她虔誠信主,教堂是她心中的聖地,是她寄託終生信仰的家。每逢星期日,她總是雷打不動地為全家人準備,一起去教堂禮拜。每次教會舉行餐聚,她總充滿感恩,主動進廚房到餐廳做義工。從不為自己要求什麼,但畢生默默奉獻,捨己為人是她一生的準則。
當面臨生命最後的挑戰,大女兒小蘭要陪她去醫院就診時,她卻說“你現在不是應該在工作崗位嗎?你肩負重任,國家和人民需要你”。她深感國家和人民比她自己更重要。
她的一生,處處顯示著忘我的愛心,甚至就在彌留之際,她也還在替他人著想。在她人生最後的那個夜晚,連說話與呼吸都頗感困難時,卻示意想要毛毯,並喃喃地說著什麼。小女兒安吉只聽到“毛毯”,便趕緊起身去拿來另一條幫她蓋好。她卻吃力地搖搖頭說,“不,你給Joginder(她的私人護士)蓋上,這裡很冷”。當安吉抬起頭時,只見Joginder眼中噙滿淚水,病房中所有其他的人也無不被這一幕深深震撼。突然之間整個病房變得寂靜無聲,大家都努力克制著各自的情感,讓感動的淚水化作默默的祝福。
但最重要的,她還是我們家的中流砥柱,為家庭和社會作出了許多貢獻。尤其在推展教育方面,更是成就卓著,因此在她息勞歸主後備受推崇,尊敬及感念:
首先,早於1984年在中國開放不久即由她首創的木蘭基金會,加強運作,正式更名為“上海木蘭教育基金會”。按記錄,受惠學子已達五千多位。
接著,上海海事大學為紀念她而將最現代化360度科技操作的航運模擬中心命名為“木蘭航運模擬紀念中心”,並專設“趙朱木蘭展示廳”,供學生參觀學習。
上海交通大學除設立“趙朱木蘭紀念基金”專供資助研究生之用外,還將總面積三十三萬多平方英尺的三幢十層大樓聯合大廈命名為“木蘭船建大樓”,供“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專用。同時間,在該大樓的一樓設立“趙朱木蘭紀念館”,紀念她一生完美的結合:平凡與偉大。
美國紐約威群宣道會理奇偉基督教育中心,在木蘭息勞三周年時,特地立匾紀念她一生虔誠信主,弘揚主恩的堅定信仰。
上海電視臺外語頻道於木蘭仙逝五周年之際特意攝製一部60分鐘的記錄片“木蘭流芳”,以紀念及弘揚她的一生與她對後人留下的寶貴的精神遺產。
最近,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也以其名成立了每年資助六名,以中國學生為優先而設的“木蘭獎學金”,以弘揚她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同時,美國哈佛大學在其工商管理學院中心建立一座“趙朱木蘭中心”大樓,將在2015年落成。這是隨同哈佛大學375年校慶及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慶祝首位女生入學的50周年紀念中的重要節目之一。也是首次應用女性及華裔命名其大廈,以表彰木蘭成功培育了四位女兒進入哈佛,開該院建院百餘年之先河,並紀念她終身從事發展教育事業的宏志及精神。
上述這些不僅是一種象徵性的紀念物或方式,更主要的是,大家相信這些大樓及獎學金可予人激勵,尤可供年青學子學習的模楷,共同弘揚及發揮“博愛、樂觀、堅毅及進取”的木蘭精神。
木蘭是除父母以外,對我最有影響的一位。我終生感恩能有她的愛及信任。“請相信我,我會終生全心愛護你”――這是一個甲子前我的一句肺腑之言,一句對她的真誠承諾,至今記憶猶新。她對我一如既往的信任,常激起我對木蘭深深的感激及無限的懷念。
木蘭已駕鶴西去,我心也隨她而去……曾以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但如今,我卻深感遺憾及虧欠,為木蘭長年來望眼欲穿的“等待”。年輕時她獨自帶著幼女們等我從海上漂泊回家;中年等我沒日沒夜工作忙碌後精疲力盡地回家;老年時她依舊等待,等待那個盼望多年,兩人相依在海邊散步的安逸悠閒。我在耄耋之年,在愛妻走後,頓覺人生迥異猶如天翻地覆,深感人生失掉了重心及目標,時常感到孤寂、惋惜、空虛,後悔莫及。如無主恩,真不知該如何度過餘生。
恕我在此 真誠地忠告所有的愛侶們,請以我為戒,切莫因工作之忙碌而疏伴愛侶。請珍惜你們能相依相守的寶貴時光,那將對你們一生意味深長。萬一不幸如我一樣愛侶先走,則難免悲痛欲絕。但主恩無疆,相信我們會在天國再會。讓我們化淚水為力量,繼續做愛侶喜樂的一切,活出新的健康而仍具意義的生活,俾使在天的親人及愛侶,也會更加欣慰。肺腑之言,願與君共勉。
感謝主,賜予木蘭和我如此美滿姻緣!
感謝木蘭,與你有緣相伴相愛一生,是我今生今世最大之幸福!
▲圖:趙朱木蘭女士攝于1959年結婚前。
▲圖:1951年11月12日,朱木蘭女士與趙錫成博士喜結連理,共渡鵲橋。
▲圖:1953年初 趙朱木蘭女士攜女兒小蘭探訪當時在“慈雲”輪上擔任大副的趙錫成。
▲圖:1980年代,趙朱木蘭女士全家歡聚在溫暖的家中,姐妹們相親相愛。
▲圖:1986年10月12日,趙朱木蘭女士夫婦參加三女兒趙小美的婚禮。女兒出嫁,父母喜上眉梢。
▲圖:2012年10月12日在哈佛大學舉行“趙朱木蘭中心“公佈之後,趙錫成博士與女兒們與波士頓市長,哈佛大學校長及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在趙朱木蘭遺像前合影。
美首位亞裔女閣員趙小蘭之父趙錫成 曾在專駛臺灣金馬離島貨輪服務--中國新聞網
- 201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