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6日環球雜誌 第4期【記者/邢廣利】
蔣介石第二次巡視金門時,曾於1952年1月題“毋忘在莒”四字于太武山巔,旨在提醒前線軍民毋忘在大陸的經歷,並且要“效法田單”。
民間曾流傳一個笑話:如果誰當兵抽中去金門、馬祖,其他人就會恭喜他高中“金馬獎”,因為這意味著自己去離島“受苦”的幾率降低了。
金門、馬祖是臺灣6個離島當中的2個。過去在金門、馬祖當兵確實很苦。在戰地政務和軍事管制時期,臺灣當局曾在此二地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結構複雜的軍事建築和地下坑道。
1992年後,軍方逐漸將這些坑道交由有關單位或縣府,並被開發成旅遊景點。而如今,去金門最著名的2大坑道旅遊,依然可見歷史的塵埃。
金門翟山坑道是金門公園管理處接管並對外開放的第一條觀光坑道。它於1963年開挖,因為翟山的石頭主要為花崗片麻岩,岩石堅硬,所以挖掘工程艱巨,需要使用炸藥配合人工挖掘,整個工程耗時三年。1967年坑道投入使用後,專門用來停泊船隻、搶運物資,所以寬大得可以行駛船隻。現在,寬寬的坑道內,專供旅遊的步道已經用護欄保護好。
進入翟山坑道前,先要經過迷彩色的矮牆,牆外現今還架有機關炮。這是當年的軍營,如今,營房已經改建為遊客中心和紀念品商店。
翟山坑道的入口寬得可以容納兩輛貨車往來,順著坑道向下,走過臺階,就可以看到和大海相連的水面。坑道出入口原與大海相通,海水漲潮時,可以利用坑道水位的上升將補給物資運入坑道。
坑道內的牆壁上,偶爾可以看到有水泥鑄造的長方形小格子,導遊說,這其實是牌位。當年,有士兵在這裡犧牲,就在犧牲的地方立一個牌位。坑道開放之後,就把這些牌位移到了“忠烈祠”。
說到翟山坑道,有必要再回頭重點提及它的入口,此處有四個紅漆的大字,“毋忘在莒”。
在中國古代史上,這一成語有兩層意思:一是勿忘前事,二是收復國土。
春秋時期,齊國齊襄公末期,齊大夫連稱、管至父二人弑君而立襄公堂弟公孫無知,齊大夫鮑叔牙攜公子小白流亡至齊南部小國莒國(都城為今日山東省莒縣)。齊國再次發生政變後,小白返臨淄即位,是為齊桓公,後成五霸之一。《呂氏春秋•直諫》記載,鮑叔牙奉杯而進曰:“使公(齊桓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提醒齊桓公勿忘當年之苦難,此為“毋忘在莒”的第一層意思。
戰國時期,莒國已成為齊國的一個城。前284年,燕國樂毅率領大軍連攻齊國七十二城,莒城為齊國的最後固守之一。後來,齊國在田單的領導下以莒城為反攻基地,經歷五年成功收復了失地。比喻收復國土,此為“毋忘在莒”的第二層意思。
但在中國現代史上,蔣介石退守台澎金馬之後,也曾發起過“毋忘在莒”運動。1951年12月29日,蔣介石第二次巡視金門,應地方人士之請,於1952年1月題“毋忘在莒”四字于太武山巔,旨在提醒前線軍民毋忘在大陸的經歷,並且要“效法田單”。直到現在,臺灣的城際列車中,仍有一班客車名為“莒光”號。
除軍用坑道外,金門還有12條民防坑道,總長度近萬米,目前已有4條有限度地對外開放。其中,金城民防坑道最長,近2500米。
該坑道於2008年起對外開放,開放長度為1900米,最窄處僅80釐米,部分坑道需彎腰才能安全通過。坑道所在的金城鎮後浦成區為金門的行政中心,坑道可直通金門縣政府、國民黨金門縣黨部、土地銀行、金門高中等場所。
金城坑道於1978年3月14日開工,1979年6月5日竣工,歷時一年多,設計了待避處25個,進出突擊口22個,還有機槍堡、水井、發電機等設備設施。
參觀金城坑道並不收費,這裡每天還會在中午、下午和晚上的固定時間內各安排一次導覽。進入坑道前,工作人員會專門為遊客播放一段影片,介紹炮戰期間金門全民皆兵的情況。
該坑道的修建,大多靠人工開鑿,每家每戶都會按照家裡勞動力的多少,被分配給固定的任務。當時,有錢人家的子弟可以不去親自挖,而雇用別人替自己完成任務。走入坑道中,會覺得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矮,這是因為人工挖掘,工人身高不同,坑道的高度就不同。
坑道的展示廳裡專門設置了沙盤,遊客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坑道的走向和位置。衛星地圖還清楚地標注了金門各坑道的分佈情況。
為了接待遊客,金城坑道曾進行專門的整修,安裝了大功率的通風設備。臺灣地區使用的電壓為110伏,而金城坑道中現在的電壓為220伏,照明系統非常完善。其實,當年備戰時,金城坑道中是沒有照明系統的,所謂的“待避處”,就是能讓人們在黑暗中躲一會兒的牆壁上的小空間。
坑道裡面最高級的場所,就是國民黨金門黨部下設的臨時指揮部。雖然空間狹小,但這裡專門放置了一張床,還有一張辦公桌上擺放著打字機、保險櫃和答錄機,旁邊還有一個紅褐色的木質檔櫃。在指揮部隔壁,還有一個規模不小的庫房。庫房用來容納大米、燃油、食用油等戰備物資。
遊覽的部分路段中,導覽員會特意關掉燈光,讓遊客體驗一下坑道中的黑暗。周圍的世界一片漆黑,遊客只能一邊用手摸著牆壁一邊前行。緊接著,耳邊傳來隆隆的炮聲,這是專門為了營造“戰爭”氛圍而在坑道中增加的音響效果。伴隨著炮聲,還有電光火花。但是,在和平年代成長起來的遊客,從這樣刻意的佈置當中,如論如何也體會不到緊張的氣氛。
“你是炮火中死去的幽魂嗎/回來巡視你駐守的碉堡/這碉堡其實如你荒廢的身體/你寄居後驀然離去/如今/這碉堡是一個休閒寄居的旅店/炮聲是對岸中秋的煙火/無須驚嚇/你的故鄉也許就在對岸的鄉村……”
這是詩人詹澈筆下的金門長寮碉堡群。
現在在金門可供遊覽的,除了坑道,還有詹澈描述的被棄用的碉堡、海灘上成排成行的反空降樁、寫有“瞄不到不打,看不到不打,打不到不打”之類標語的哨所-這個人口僅有4萬的小島,以“戰爭博物館”的姿態,吸引著對那段歷史充滿興趣和不斷反思的人們。
資料:戰爭博物館
坑道中的歷史塵埃--環球雜誌
- 2013-02-20

翟山坑道與馬祖南、北竿北海坑道一樣。(圖: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