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中時報導,農曆七夕即將來到,金門地方習俗當天會火化紙紮的「七娘亭」,感謝天上的「七仙女」保佑小孩子平安長大。古崗社區發展協會特別舉辦製作教學課程,邀請老匠師董成真指導小朋友另類勞作,將洋溢古早味的民俗傳承下去。
織女和牛郎在每年七夕鵲橋相會,她和另6名仙女被視為小孩子的守護神,金門民俗要火化「七娘亭」和供奉胭脂花、水粉餅感謝天上「七娘媽」的庇佑,讓家中兒女平安長大。但在市場引進台灣廉價的平版印刷「七娘媽圖」,以及老師傅逐漸凋零下,傳統技藝也跟著式微。
在老師傅董成真的悉心指導下,小朋友個個都 是「小小建築師」,一整天下來從剖竹篾、搓紙繩、組合結構到用剪刀、白膠粘貼色紙,全部流程都是自己動手做,開心將純手工的「七娘亭」作品帶回家。
古崗耆老董水應也應邀向小朋友介紹「七娘亭」的由來,以及金門崇拜床母與東施娘的信仰。他還以傳統閩南語的調子和唱腔,帶領小朋友吟唱「東施娘」、「一隻鳥仔」、「打鐵歌」、「偷提粿」等閩南民謠,現場古音流傳,十分有趣。
古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董倫如表示,董老師傅的「七娘亭」完全採用自然素材,就連紮綁結構的小繩索,也是用日曆紙一張張搓成的,特別有古樸與傳統美感,可說是很有特色的民俗教學,未來也會嘗試指導製作多層樓閣的「七娘亭」,提供小朋友更多的學習體驗。
呈現傳統竹編與糊紙工藝的「七娘亭」,製作過程繁複,包括五彩花壇、七仙女的黏土頭部、五官描繪和五彩天衣裝飾在內,每座費時2、3個小時,售價也要2、300元,比平版印刷的「七娘媽圖」貴上許多,但仍受到堅守傳統的鄉親歡迎。
金門七夕燒「七娘亭」 傳統民俗技藝不失傳
- 201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