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自由時報報導,在海洋資源逐漸枯竭的危機中,澎湖縣政府種苗繁殖場積極尋求人工繁養技術突破,宣布繁養高經濟價值攪ㄚ螺〈水晶鳳凰螺〉成功,技術領先全國,未來可望能以人工飼養替代捕撈,避免海洋物種因人類口腹之慾而滅絕。
攪ㄚ螺屬中大型螺類,殼長最大達6.8公分,殼厚重紡錘型,雌雄異體,行動方式並非滑行,而是以其尖銳及呈鐮刀狀的口蓋將身體向前推進,具有窄而強健之足部,行動敏捷,可向前跳動10公分遠,廣泛分布於印度洋與太平洋海域,在日本以南、印度以東、澳洲以北等海域,台灣及澎湖都可發現。
由於攪ㄚ螺為澎湖及東南亞重要食用螺類,澎湖年捕撈量3噸以上〈約4萬顆螺〉,市價每公斤450元〈每顆約30元〉,屬高經濟海洋生物,因市場需求量大,澎湖縣政府種苗繁殖場擔憂重蹈馬糞海膽覆轍,因此著手進行人工繁養研究,終於克服蜉蝣期藻類餌料,成功孵化2000顆幼苗,目前已飼養2個月,殼長0.5-0.8公分,待具潛沙能力就可放流。
場長陳銓汶表示,由於以往種苗繁殖場肩負魚介貝苗繁養放流重責,但因魚類游動能力過強,不容易進行資源調查,因此縣長陳光復指示改以區域性海洋生物為主;攪ㄚ螺繁養成功,未來可望能以人工飼養取代現行捕撈方式,滿足市場需求,但仍需要經費及人力進行資源調查,也需要中央政府大力支援。
台灣養殖添新星 澎湖繁養攪ㄚ螺成功--自由時報
- 2016-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