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金門曾是著名的戰地,一座座軍事設施也成了觀光賣點,但不少被冠以「活化」之名,在斥資大筆預算整修,效果卻不如預期,讓不少金門人和老兵感嘆「走味了」,反扼殺金門最珍貴的資源。
金門最多時有500多座營區,無數碉堡、砲座,但隨著駐軍裁撤,還的被拆掉,或成了酒窖與展覽館、資源回收站等。老營區這幾年拆了100多座,金門縣戰地史蹟學會理事長陳自強說「這是許多老兵珍貴的記憶,真的不能再拆了!」
他說,軍事遺跡要活化,要先能保留「原味」,建議從立法層面著手,解套水電與建照問題,並在調查營區時建立明確的分級制度,否則以活化之名,卻隨便更改修建,反讓這些軍事據點成了四不像。
例如,「馬山三角堡」原名「無敵堡」, 由厚實花崗塊石疊砌構築而成三角形,外型雄偉堅固,牆上迷彩塗裝與地景環境融合。但2012年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耗費大筆經費整修,「無敵堡」竟變成「乳牛堡」,古怪的迷彩顏色,讓許多老兵質疑,「到底是在整修,還是破壞?」
還有耗資數億整修的柳營步兵軍事營區、獅山二期工程、陽明營區、西洪營區、太武電廠。其中柳營與陽明營區,平日罕有人至,獅山二期都沒對外開放,被戲稱是「5大蚊子營區」。
陳自強說,縣府與金管處往往著重於硬體的建置與整修,卻沒注意軟體與解說,更少有記憶重建的「說故事」情節;尤其這些古蹟面對軍方、金門縣政府、金管處等三個「婆婆」,經常不同調,有待中央統合,才能妥善維護,呈現金門特有的戰地風光。
活化戰地遺跡 金門無敵堡竟成乳牛堡-聯合新聞網
- 2016-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