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聯合新聞網17日報導,現在正值馬祖「藍眼淚」的大量好發期,當地人15日晚間發現藍眼淚意外「爆量」,驚呼一輩子沒看過這麼藍。有網媒報導指藍眼淚是有害海洋的生物,代表環境惡化,海大則發表研究平反,稱藍眼淚是自然現象。
馬祖每年4月進入藍眼淚好發期,今年首度爆量出現在15日晚間,整個海面閃爍微微藍光,許多人搶著到海邊「追淚」,在地人驚呼「一輩子沒看過這麼藍」。連江縣交通旅遊局副局長劉性謙表示,藍眼淚這次是「四鄉五島宇宙大爆發」,這樣的盛況一年不超過五次,時間點也難預測。
藍眼淚讓馬祖成為外媒評選的世界15大奇景,但根據Knowing新聞報導,藍眼淚是甲藻生物受到環境變化而發出螢光的現象,甲藻以浮游生物為食,大量繁殖意味海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表示環境處於比較不健康的狀況。當甲藻數量過多形成赤潮,會附著在魚鰓上,使得魚群窒息而死;在甲藻死亡後,自然分解產生的屍鹼與硫化氫會滲出高濃度氨與磷,讓海水變質、危害生態。
該報導還指出可能是大陸沿海地區的水太肥,優養化導致馬祖藍眼淚的出現。海洋大學海洋中心主任蔣國平則為藍眼淚「平反」,他表示海大去年開始進行採樣研究,證實藍眼淚是發光生物「夜光蟲」,不應將其視為有害的赤潮生物,也非環境惡化指標,而是自然現象。
馬祖藍眼淚大爆量 海大:是自然現象--聯合新聞網
- 2017-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