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中國時報報導,海洋塑膠廢棄物汙染嚴重,海洋大學與花蓮多羅滿賞鯨業者合作,今年3月啟動「海漂、海底垃圾調查計畫」,預計在今年底前每月至少出海5到6次,逐步建構花蓮海域的「海廢地圖」,供政府做為清除海洋垃圾的依據。
近年來海漂垃圾問題逐漸受到重視,花蓮縣環保局去年曾委託花蓮縣海洋生態保育協會在遊客人數較多的七星潭、石梯坪兩地共3個地點調查海底垃圾,去年底調查結果出爐,發現海底垃圾以釣具、漁網等漁具為主,占近9成。
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黃向文今年取得經費,投入台灣海域海洋垃圾調查,長期推動生態賞鯨的花蓮多羅滿賞鯨公司發現海漂垃圾愈來愈多,也主動找上黃向文研究團隊合作,並號召志工投入記錄。多羅滿副總呂世明說,從今年3月起到年底期間,將賞鯨活動與海洋廢棄物調查計畫結合,預計每月視天候狀況至少出海5到6次,逐步建構花蓮海域的「海廢地圖」。
參與記錄的志工、生態專家藍振峰表示,透過標準化調查方式繪製海洋垃圾分布圖,日後可做為政府制定政策及清運重點的參考,讓清除海洋垃圾可以更確實,而非漫無目標的打撈。
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執行長林愛龍指出,過去幾年她帶領志工團隊在台灣西海岸、外島淨灘,發現這幾年沿岸海漂塑膠垃圾並未減少,尤其澎湖、金馬都有來自大陸、菲律賓的海漂垃圾。她認為這是國際問題,應跨國合作通力解決。
海大攜手賞鯨業 建構海廢地圖-中國時報
- 2018-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