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再更新!龍山寺市定古蹟升格為國定--聯合新聞網

  • 2018-03-20
 【本報訊】根據聯合新聞網20日報導,文化部長鄭麗君20日赴台北市定古蹟龍山寺,宣布將啟動包括龍山寺在內6處市定古蹟升格為國定古蹟的程序。鄭麗君表示,她從小在艋舺長大,隨著成長在龍山寺拜拜、聽演講、約會,也跟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從這開始行腳,很高興有機會將龍山寺升格為國定古蹟,「這是我人生中很美好的一件事」。
 鄭麗君指出,龍山寺建築、石雕、木雕、交趾陶、彩繪等都都很珍貴,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始終扮演重要的文化、社會、政治、觀光中心,很希望能請寺方提出升格提案,好讓文化部啟動國定古蹟審議,寺方也表示榮幸。
 文資專家李乾朗20日到場導覽,特別介紹龍山寺所藏、由藝術家黃土水1930年代建成的《釋迦出山像》,稱是早年唯一由藝術家雕塑的佛像,塑像風格有雕塑大師羅丹之風,非常難得。他也介紹龍山寺螺旋式藻井之美。
 文化部今指出將啟動6處市立古蹟升格國定程序,其中艋舺龍山寺1920年改建,主祀觀世音菩薩,由泉州名匠王益順設計建造,藝術價值極高。大龍峒保安宮1830年完工,為國內保生大帝信仰的主要重鎮,1917年大修,木作、壁畫等都極具價值。
 台北公會堂(中山堂)1936年由日本建築師井手薰建成,具西班牙回教式建築風格,為1945年二戰受降儀式舉辦地點;1966年陽明山中山樓落成前,為召開國民大會、正副總統就職典禮及接待外賓主要場所,富含歷史價值。
 欽差行台位於台北植物園深處,清德宗光緒20年(1894年)建成,是當時福建台灣巡撫邵友濂用來接待來台視察清朝官員的行館,1895年清在馬關條約割台給日後,台灣民眾擁末任巡撫唐景崧成立台灣民主國並任大總統,將欽差行台改為「籌防局」做軍務用,日人據台後又成台灣總督府廳舍。該處曾長期被誤為布政使司衙門,2013年才正名。
 旗後砲台為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後,欽差大臣沈葆楨命王福祿加強海防建設,並於1875年在旗後山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