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世界日報9日報導,香港第一個加入歷史元素的地質公園故事館,昨天在鴨洲開幕,展示罕有地質及昔日村民生活狀。明報報導,9月可望有一條「街渡」航線投入服務,逢周六、日來往馬料水公眾碼頭及鴨洲。下周日(15日)起逢周日及公眾假期,至少由兩名村民組成的導賞團在島上率先迎接登島的市民及旅客,免費提供導賞服務。
蘋果日報報導,提起鴨洲,遠遠不如鴨洲般聞名。從前,要到這個小島嶼並不容易,因為沒有公共交通工具,要先到沙頭角,再轉乘「街渡」才能入內。鴨洲故事館前身是鴨洲漁民子弟學校,曾有逾百個學生,全盛時期島上有1000居民。但因鴨洲地形不利漁業,居民紛紛尋求出路,1960年代陸續移民英國,逐漸成為凋零小島。現時,只有三名村民長居島上,人稱「長老」的陳秀冬現年90歲,見人劈頭就說「以前的人只知道鴨洲,沒人知道鴨洲,後來知道的人才慢慢變多了」,問他為何選擇留了下來,長老說:「長於斯,死於斯。」
由鴨洲社區、香港地質公園、獅子會自然基金共同管理的鴨洲故事館,花了近兩年時間就該島的文化及歷史進行調查和文獻研究。香港地質公園的主管楊家明表示,在整理過程中,得到很多鴨洲村民的熱心幫助,「找到好多連鴨洲人都不知道的歷史」。比起當地的地質面貌,例如在港罕見的褐紅色沉積岩「角礫岩」、海蝕拱「鴨眼」,在遠處觀看像伏在海上的鴨子,令楊家明感受最深刻的,還是社區歷史,「最特別的是嫁娶時會唱一種叫『嘆歌』的歌謠」。
然而鴨洲社群一直沒有失散過,移民英國的人,幾乎每年都會回來一次。村代表兼導賞員的陳啟昇說,故事館的建成,也可以讓鴨洲下一代更關注這個地方的歷史。
明報報導,楊家明表示,籌備故事館的過程很奇妙,最初漁護署得知村民籌辦故事館,漁護署為村民進行口述歷史,惟年代久遠,不少村民表示已記不起往事,後來得知旅行家朱維德(朱翁)於50年代曾登島遊覽及拍攝了一輯生活相片,漁護署遂向村民展示該批相片,勾起他們的回憶,令故事館內容更詳盡。該署下一步會訪問60名村民,整理資料後再決定如何運用。
陳啟昇表示,約20多名村民早前受漁護署訓練,變身鴨洲導賞員,由下周日(15日)開始在島上輪流當值,每日2人,向登島市民分享小島歷史。如時間容許,導賞員亦可帶領市民暢遊小島地質景點,例如著名的海蝕拱「鴨眼」,以及斷裂帶「鴨頸」等。
鴨洲出頭天!變身香港第一個地質公園故事館--世界日報
- 2018-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