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深入社會成果亮眼--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2018-06-09
 【本報訊】根據國立教育廣播電台8日報導,近年來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鼓勵全國大專院校走出學術象牙塔,主動積極與地方社區、人文及產業相連結,將知識傳遞給社會大眾,最新出刊的教育部電子報 (http://epaper.edu.tw/)就介紹了幾間大學的亮麗成果。
 臺灣沿海因為環境變遷及污染,漁獲量大幅減少,對漁村生活帶來巨大衝擊,為此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透過高教深耕計畫中的C類計畫:「三漁興旺──國際藍色經濟示範區」,協助漁村轉型,幫助年輕人青創,讓鮭魚返鄉。
 計畫總主持人、國立海洋大學副校長莊季高談到,漁村沒落、年輕人無法留在家鄉打拼,是學校提出計畫改變的初衷,並且可以進一步推廣到台灣其他地區,解決漁村沒落的現況,利用漁創青創及環教文創等方式來繁榮漁村。
 為了讓策略能夠落實,海洋大學除了與國立政治大學舉辦國際學術交流工作坊,也在校內成立「社會實踐辦公室」,整合全校USR的事務及資源,同時開設「老闆學院」,引進特色企業、店家老闆或負責人來上課,更打造「魚貨電商平臺」,協助產業多元發展。
 其他還有臺北醫學大學透過USR計畫前往馬祖進行義診、東海大學結合校內系所,為高齡長者設計適合的樂活空間、行動輔具及青銀智慧行動車等長照服務,各校主動發掘在地問題,透過跨校、跨領域合作,讓大學真正做到改變在地,根留在地,為臺灣繁榮的產業未來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