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難度高 金門大橋花2個月做一座墩柱基礎--聯合報

  • 2018-07-16
 【本報訊】根據聯合報16日報導,曾被稱為「選舉浮橋」的金門大橋工程遭立法院預算中心指責有預算執行率偏低、計畫與工程延宕等問題,要求改善。高公局工務組今天發新聞稿說,7月16日凌晨完成了國內首座海中鋼箱圍堰基礎,象徵艱鉅的大橋工程又突破一道關卡,有信心於110年順利完成。
 新聞稿說,跨越大、小金門間海域的金門大橋工程,海域中海床深度大於7米甚至深達20米以上,已無法採用鋼板樁工法施作墩柱基礎,因此首次採用鋼箱圍堰工法施作。
 施工是先利用海中基樁外套鋼管作為支撐,將陸地組裝完成之鋼箱圍堰以24支鋼棒吊掛於基礎位置上方,利用12部千斤頂,逐步沈降至海面下設計高度,再由潛水人員於海下3~9公尺安裝圍堰底版與基樁外套鋼管間封板,再於水中澆置封底混凝土(厚度1.5公尺)完成,再將鋼箱圍堰內部海水抽乾。
 高公局說,鋼箱圍堰內部海水抽乾後,需抵抗超過1000噸之上浮力及每日2次之漲退潮海浪衝擊,利用6支基樁外套鋼管及外側4支抗浮鋼管共同抵抗水浮力及海浪衝擊力。如果仍有滲水,須由潛水人員潛至鋼套箱外底部,觸摸尋找滲漏處進行封堵,以確保鋼箱內部無滲漏,構築乾式施工環境,才能進行基樁外套鋼管切除、基礎鋼筋綁紮及混凝土澆置。
 在施工團隊日以繼夜持續努力排除困難,終於在今天凌晨澆注完成第一座P15墩柱鋼箱圍堰基礎。由於是首次施作約花兩個月時間,後續將逐步縮短施工所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