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根據中新網16日報導,全球僅存不足百隻的中華鳳頭燕鷗,將海峽兩岸和韓國的「鳥人」們聯結在一起。為何能20餘年如一日地合作無間?台灣大學教授袁孝維15日在大陸福州接受中新社採訪時回答說,「這種鳥不屬於任何一個區域,不屬於任何一種人,它是祖先留下的,也因此,我們更有責任來保護它。」
當天,2018年度海峽兩岸中華鳳頭燕鷗保育交流研討會在福州舉辦。福建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阿拉善SEE福建項目中心、福建省觀鳥協會聯合主辦。吸引來自海峽兩岸及韓國的鳥類保育組織的學者專家、公益基金會代表等百餘人參加。
「鳥人」把中華鳳頭燕鷗稱為「黑嘴端(鳳頭燕鷗)」,自1863年被命名以來,直到2000年,人類對它們僅有6次確切的觀察記錄,也因蹤跡莫測,它被稱為「神話之鳥」。
2000年,台灣紀錄片導演梁皆得在馬祖,「在約2400隻大鳳頭燕鷗中,我找到8隻喙尖端是黑色的,簡直不敢置信。」這在當時轟動了整個鳥類學界。
福建觀鳥協會會長楊金為了進行鳥類多樣性監測,曾耗掉21個月踏遍200多個無人島。他仍記得2004年第一次在閩江入海口觀測到黑嘴端鳳頭燕鷗時,眾人激動到失語的模樣。
許它「漂亮的家」
袁孝維與浙江自然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陳水華因鳥結緣已逾20年。「黑嘴端」出現之後,兩地聯繫越發頻密。「黑嘴端」遷徙路線中,多落足於韓國和中國浙江、福建,台灣地區澎湖、馬祖列島。「每年四月到中秋節前,『黑嘴端』回家繁殖,它的舒舒服服、漂漂亮亮的家,是這五個點上的『鳥人』共同為他們準備的。」袁孝維說。
「黑嘴端」喜歡於海水深度淺且離岸近的區域活動,不喜水草太高。袁孝維和同伴們揮舞鐮刀,把島上高過人頭的水草和灌叢清除掉,裝置上假鳥,盛情招引鳥群停歇駐足。
浙江韭山列島上,陳水華還要為「黑嘴端」們擊退天敵。他們埋下鼠藥,清除王錦蛇,「我們曾滿懷期待地等待幾個蛋孵化幼鳥,成鳥卻因王錦蛇襲擊一夜間棄巢而去。」
而韓國則將西南海岸的一個無人島圈為保護區,許它們一個絕對安寧的家,「即使研究者也不可以輕易進入」。
這條遷徙道獲得了「黑嘴端」的信任,它們已連續13年造訪福建閩江入海口的梅花水道。但不可預測的,是颱風和颶風來襲。剛剛過去的「瑪莉亞」颱風中,袁孝維眼睜睜地看著小鳥在風暴里掙扎卻無能為力,「最為心痛難安」。
「馬妞」登場
值的慶幸的是有越來越多高科技監控手段投入。「80后」鳥人、台北野鳥學會代理副總幹事蔣功國將無人機運用到監測中,「不會造成任何干擾,有利於瀕危物種保育。」
袁孝維於2008年啟動鳥類系放,亦「登陸」浙江韭山協助大陸團隊實施系放。他們共同探討藍牙追蹤技術,互通監測數據資訊。「哪款藍牙水泡不壞,到監測的所有數據,我們資料完全開放。」陳水華說。
似與「黑嘴端」共生的大鳳頭燕鷗的遷徙路徑因此浮出水面。袁孝維研究認為,馬祖地區的大鳳頭燕鷗或沿著大陸沿海,往南飛至越南、泰國、柬埔寨和緬甸度冬,或沿著大陸沿海往東南至菲律賓中部度冬。「從遷徙路線看,這些地區都是一個大族群。」
馬祖野鳥學會理事長張壽華推動當地成立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將賞鷗路線與當地觀光產業結合起來。一隻腳為「A74」的「黑嘴端」取名稱「馬妞」,成為馬祖觀光的明星代言。
張壽華說,每年保護區開放賞鷗僅出動一艘船,60個席位瞬間被秒殺。「馬妞2017年回來了,馬妞2018年又回來了。很多民眾年年心系著她。」
許神話之鳥一個未來 兩岸、韓國專家齊聚--中新網
- 2018-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