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專機無法搭載救命儀器 金門病患21日機坪休克搶救無效--中時

  • 2018-09-26
金門醫療專機在8月初進駐,每年花費逾1億2000萬元。(中時李金生攝)

金門醫療專機在8月初進駐,每年花費逾1億2000萬元。(中時李金生攝)

 2018年09月25日18:02【金門記者李金生】金門69歲呂姓民眾突發心肌梗塞需後送急救,飛特立常駐噴射醫療專機無法搭載救命主動脈內氣球幫浦儀器,只能轉由從台灣飛來空勤總隊直升機支援,前後延誤5個多小時情況下,在停機坪休克搶救無效。縣議員陳滄江轉達家屬的痛心,要求各相關單位檢討改進,莫讓「枉死」事故再度發生。
 陳滄江25日下午針對這樁發生在21日中秋連假前憾事,邀集縣金門衛生局、金門醫院和飛特立專機團隊溝通,建議立即朝改換大型飛機,以容納體積龐大的主動脈內氣球幫浦儀器,或換購較小型,但功能相同儀器2方向改進,盡快解決儀器無法上機,專機在救命時刻無用武之地的問題。
 飛特立運務組長羅文光表示,該公司與縣府簽約的醫療專機,不但機艙門太小,內部空間也不足,且不能固定該項儀器,不利救護醫療作業,早在平日模擬演練時就發現這個問題,並通報縣衛生局了解。
 陳滄江則指出,縣府每年花1億2000多萬元,與飛特立簽約4年,卻無法發揮緊急救人的作用,讓人質疑簽約的功能性與目標何在?難道「金門人的命不值錢?」、「縣府也花大錢,當冤大頭?」
 金門醫院副院長董文雅表示,類似後送個案每年平均有1至3例,針對此反映執行問題將切實與各相關單位檢討改進。
 金門縣衛生局指出,這項醫療專機駐地案為期4年,契約價金4億9800餘萬元。其中,緊急醫療後送時數為1040小時約315趟次、病危安寧返鄉時數400小時約121趟次。